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四川震災島內感同身受 人間有情送大愛度劫難

2008年05月16日 10:28:00  來源:
字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間有情,送大愛度劫難。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説,這次四川大地震帶來的世紀浩劫,造成的慘重傷亡令人觸目驚心;而臺灣民眾在第一時間立即發動援助,也展現了跨越疆界的人性溫暖。 

  這場堪稱唐山大地震後最嚴重的天然災害,論影響範圍之廣、傷亡人數之多、建築財物損失之重,是近年來所僅見。光是到目前為止的統計數字,死亡人數即已超過一萬九千人,被埋者二萬五千人以上,失蹤一千四百多人,而拯救生還者最關鍵的黃金七十二小時已過,被埋與失蹤者恐怕凶多吉少,最後的死亡數字必然會再大幅攀升。 

  此外,據國際媒體初步估計,四川震災至少已造成二百億美元的損失,若再加上日後全面重建所需的費用,對中國的財政勢將造成額外的沉重負擔。現在的救災工作仍舊十萬火急地進行中,但將來的安置與重建,以許多鄉鎮的房屋幾乎全部夷平、道路橋梁無一完好的情況看來,更會是千頭萬緒的浩大工程。 

  災難對公權力的運作機制與應變能力是一大檢驗,比較起來,大陸政府對這次四川震災的處理已和過去有相當不同,最明顯的是不再作新聞封鎖或干預,開放媒體採訪,讓災區資訊大量而迅速地對外流傳,各種慘絕人寰的悲慘畫面實時呈現在民眾眼前。

  社論指出,中共總理溫家寶在地震發生後立即直入災區,親至斷垣殘壁的現場慰問災民,強力要求部隊進入災區搶救,並殷殷為孤兒打氣,讓大陸民眾深刻感受到領導高層對民瘼(m帙 ,病的意思)的重視。這固然是溫家寶向來的領導風格,卻也凸顯出在當今資訊流通、民眾自主意識漸增的時代,即使仍維持一黨集權體制,但中共領導階層愈來愈重視民意、也更加認真作出響應,社會及權力互動已然出現質變。 

  社論同時指出,震災救難是非常專業的工作,需要專業知識、經驗與適當器材,在與死神賽跑的分秒必爭中,缺乏專業訓練可能無法有效救出最多生還者。臺灣“九二一”地震發生時,立即承認救難能力不足並接受國際救援,才是正確的作法。 

  四川地震一發生,清點之下,發現臺灣在該區觀光的遊客竟然直逼三千人,其他長住的臺商及眷屬還不在此列。這顯示兩岸民間交流緊密頻繁的程度,讓雙方在對方生活中的參與愈來愈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人民之間的休戚與共。 

  而臺灣民眾一聽到大陸發生強烈震災的消息,立即掀起援助熱潮,許多民眾主動捐錢,慈濟與法鼓山賑災隊伍更是率先進入災區。

  社論感慨,即使兩岸關係長期以來紛紛擾擾,但曾經遭受“九二一”震災之痛的臺灣民眾,對對岸民眾的經歷格外能夠感同身受,也展現了超脫政治對立、回歸基本人性的溫暖關懷。在尖銳的仇視對立下,容易把對方刻板地妖魔化,但這次災難讓我們重新以“人”的觀點,看見對方的淚與痛,看見我們並無二致。 

  社論更表示,臺灣不只有“九二一”震災的經驗,對於震災過後的災民安置、物資供應、醫療照護、小區重建乃至公共建築的全面規畫,臺灣都已經走過一遍,累積了不少寶貴的實務經驗,足以供大陸相關單位作為參考。這場浩劫摧毀了大片區域數十年的建設,後續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資源與心力,臺灣若能積極伸出援手參與重建,將有助於降低敵意,聯繫雙方民間情感。改善兩岸關係既是臺灣民眾普遍的願望,與其等待對方的善意,不如打開胸懷主動付出,慷慨伸出友誼之手。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