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金援弊案”凸顯臺灣制度漏洞 難怪貪腐橫行

2008年05月08日 15:06:00  來源:
字號:    

  一個“金援弊案”,已讓三個政務官辭職,但後續效果恐怕還會擴大,甚至於成為民進黨泡沫化的最後一根稻草。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社評表示,民進黨員以及其支援者如何看待此案,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在我們看來,這個醜聞,既是陳水扁治理臺灣方式的象徵,更是總結。總而言之,陳水扁治理臺灣“視制度如無物”。

  所謂制度,有幾項基本的作用,一為限制選擇,二為集中力量。善用制度者,至少可以避免錯誤,利害一點的,可以增進效率,發揮集體智慧。然而綜觀陳水扁的治理,制度完全失靈,而此案為代表之作。

  根據“外交部長”黃志芳的説辭,他是聽命於時任“國安會秘書長”的邱義仁,然而根據制度,“行政院長”才是他的直屬長官。此一操作竟然完全避開了“行政院長”,有違制度之設計,若非刻意,其誰能信!“外交部”有關的操作,亦沒有按照制度的設計來走,有些部份甚至於“亞太司司長”及駐新加坡人員都不知情。等到事情嚴重之後,黃志芳也是想透過制度外的方式來解決,若非此路不通,醜聞案恐怕不會在此時被揭露出來。

  社評認為,如果整個事件的發展是在制度之下運作,“外交部”的匯款不至於如此草率,金紀玖也不至於如此輕易地從新加坡消失,甚至於金紀玖與吳思材的計謀,抑或者是邱義仁的計謀,早就被視破而無法得逞。

  依臺灣當前的“憲政”設計,“外交”亦屬於“總統”職權範疇,尤其類此之“機密外交”運作,“總統”理應掌握一切,但陳水扁日前的新聞稿卻好像雲淡風輕,事不關己。依陳水扁的角色,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但該新聞稿的重點竟然是自己未涉案,心中坦蕩,可見陳水扁急於想撇清責任的心態。陳水扁對於整個案件中超越制度的運作模式未置一詞,這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陳水扁當局為何視制度如無物?社評指出,細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二。首先,陳水扁用人幾乎是以關係為主要考慮。以黃志芳而言,憑其資歷,離“外交部長”一職的距離還很遠,但陳水扁破格任用,黃志芳在心態上就很難健康地履行這個職務,因此對於非制度性的操作,根本沒有抗拒的力量,否則他怎麼會如此聽命于邱義仁,而且完全不向“行政院長”報告。其實,黃志芳並非特例,而是陳水扁用人方式的常態,因此,整個執政當局的運作,制度反而成了掩飾制度外運作的工具,以致于醜聞百齣。

  第二個原因是陳水扁的權力過於集中與擴大,親自領導行政官員。在這種情形下,原有的行政倫理被打破了,“行政院長”成了陳水扁的執行長,而且只負責部份業務而已。就像整個“金援弊案”,“行政院長”可以完全不知情,即使危機出現時,黃志芳也是向陳水扁報告,而不向“行政院長”報告。對於一個有領導慾望的“總統”而言,臺灣當前的“憲政”制度反而提供了一種便宜行事的漏洞,而陳水扁就是利用這個漏洞來遂行個人的意志。這是臺灣當前“憲政”制度設計一個很大的漏洞,也是臺灣民主化的一個隱憂。陳水扁在這裡栽了大跟頭,誰又能保證未來的領導者不會呢?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