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扁當局排臨別大戲 檢討靠邊站醜聞當主角

2008年04月14日 10:08:00  來源:
字號:    

  敗選的民進黨正苦思振作之道而不得,但趁著掌權的最後一個月,扁當局內部卻不斷傳出撈一票再走的醜聞。

  大選前已經爆發的鐽震案、圓山飯店公司化案、世曦公司購樓案、中東投資案,讓社會對民進黨當局吃相之難看,瞠目結舌;選後這難看的吃相竟猶未了,臺郵金援陽信案、臺電副總經理買官疑雲、當局從各部門到公營事業,看守期間安插人事的動作不斷,只要遭藍委舉發,扁當局無不臉不紅氣不喘的説:“不滿意,新政府上任再換人!” 

  從黨到政,民進黨對執政分際從來不知節制,前腳在“立法院”痛批國民黨堅持政黨比例代表制,傷害獨立機關的中立和公正,後腳卻無知無覺地讓應該超出黨派的“考試院長”主持黨務改革小組,“考試院長”對黨的改革沒做出什麼具體貢獻,但是,這些黨政不分的作為,都足以讓民意對民進黨大大地減分;民進黨當局或許以為,看守期間的最後一、二個月,人事安插只要不違法,“有什麼不可以?”

  扁當局敗光民進黨

  扁當局在這看守期間,幾乎成了兩光黨,人事卡光、預算花光。扁當局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上行下效,首長喜歡以公帑出版政績紀念,扁、呂如此,現在連“教育部”、“國防部”都學會了,八年執政夠長了,卻也沒這麼長,很多事人們都還沒忘。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感嘆,李登輝執政十二年中,哪一個“部會”首長敢做這樣的事?遑論兩蔣時代,哪許可行政部門浪費納稅人的錢,宣揚首長個人政績?做得好,人民自會看得到,做不好,花愈多錢出版愈多書愈討人厭惡。

  臺灣《聯合報》亦刊載社論批評,扁當局當政八年,誕生了一批只管享受、不必負責的權力怪獸,他們吞噬了臺灣的繁榮,輸光了民進黨的道德靈魂,也踐踏了人民的期待。現在只剩卅多天就要下臺,他們還沒忘記要把握最後的光陰撈一筆帶走。“教育部”這時還要趕制杜正勝政績手冊,反映的正是扁當局這種“至死不悟”的精神;他們相信政績是“寫出來的”,民眾的感受都是假的。這和陳菊説高雄大選輸了是“宣傳不夠”一樣,連民眾的心都懶得捉摸了。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這副殘敗景象教人心驚。民進黨不過輸了選舉,但扁當局卻把黨的最後一點格調都賭光了。

  不知檢討一心內鬥 只有沉淪

  大選過後,民進黨內的檢討聲浪沒有斷過,然而,所有站出來提出檢討建言的青壯之輩,多半已在前一波排藍民調中給排除了,換言之,在未來民進黨尋求重新起步的艱辛路途中,這群有心重建民進黨的菁英,大半沒有任何政治職務,遑論政治地盤。

  還有幸留在“立法院”的廿七席“立委”中,半數以上是不分區,其中還有若干選前即身陷弊案爭議、甚至遭“司法”起訴者,當時,從基層到“中央”都有處置之聲,但民進黨卻一直相應不理;選後這些爭議人士,同樣站在敗選檢討的第一線,卻忘了自己的行徑,正是讓民進黨沉淪、不被選民信賴的因素之一。 

  更難堪的是,敗選之後,民進黨的競選搭檔謝長廷、蘇貞昌,不但謝票分途,連對黨改革的發言都南轅北轍,謝長廷主張青年入黨即有投票權,讓新血注入選出真正具有改革力的民進黨黨主席,也免除民進黨慣有的人頭黨員弊端;蘇貞昌卻直指這個做法不公平,同樣有人頭黨員的疑慮。從敗選憂傷中回過神來的謝長廷,矛頭對準的是陳水扁,這位讓民進黨八年執政的大功臣、也是讓民進黨形象全毀的關鍵人物;而蘇貞昌矛頭對準的還是馬英九,每一場謝票講話就是批馬批“一中”批國民黨,仿佛選戰猶未結束,但是,所有的批判都像空中氣泡,毫無作用,因為新當局即使未到位,整體社會氛圍已經期待新當局加速腳步,重新出發。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可以説,民進黨幾乎已失去對民意流動的感知。當民進黨當局封鎖臺灣的同時,臺灣人早已跨出海峽,到大陸、到國際佈局多時了;即使選票給了民進黨這麼重的一擊,民進黨的民意感知能力顯然還沒恢復,依舊操作不被民意認可的政治舊語言、舊思維,但已經沒有太多人理會他們了,因為一個新時代即將展開。 

  凡此種種只印證了民進黨青壯輩的想法:這些“天王”真的都該退場了。但是,扁防謝鬥、謝防扁鬥、扁謝還要一起防被國民黨鬥的強烈不安全感,已經讓民進黨的檢討陷入泥淖,開展不了新氣象。 

  正如《中國時報》所指出,已輸掉“執政黨”身分的民進黨,今天如果還不懂得要把“黨”和“政”分開看待,那它不僅找不到一個自我反省的縫隙,也可能找不到自己重新再起的空間。扁當局那些趁著最後一刻還在四處亂掏的官員,吃到的好康都是歸他自己,但敗壞的名聲卻全都留給了民進黨;扁當局越是裝傻,民進黨要概括承受的也就越多。最重要的,這些行政部門不知節制的行為,完全削弱民進黨敗選檢討的誠意,結結實實成了民進黨重新起步的絆腳石!(張弛)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