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應對島內物價上揚 提高競爭力是根本

2008年04月02日 09:32:00  來源:
字號:    

  隨著油價居高不下,稻米、玉米、黃豆等糧食價格倍增,乃至亞洲各重要糧食生産國紛紛限制糧食出口,臺灣新一波物價揚升的風潮愈演愈烈;臺媒對此憂心忡忡,指出這一次通貨膨脹恐怕會是全面性、長期性,甚至可能演成“人口論”所過早預言的人類浩劫等等警告。並希望規畫出最有效的策略設法將其危害降至最低。

  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説,此次通膨的直接導因,乃是全球約50億落後國家地區人口奮力追求更好的生活,造成對精製食品、家用電器、汽車洋房以倍數膨脹的需求,在人類歷史上未見前例。全人類必須聚集所有的專業人才與力量,共同尋覓最佳對策。但由於基本物資、民生用品的價格節節上升,已經危及一般家庭,尤其是弱勢族群的基本生活,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為臺灣設謀畫策,緩和來勢洶洶的當頭衝擊。

  社論指出,政客只知運用公權力凍結物價的手段是最下策。因為當若干重要物資以不同烈度的漲價侵襲百姓生活時,整個經濟必須竭盡所能,調整資源的配置、生産的結構,在供給面發揮最大的效率,紓解通膨壓力。一旦以公權力阻止某一乃至更多價格進行適當調整,市場機制即無法依據價格信號適當反應,甚至會因某些價格被壓低,消費者不知撙節,反而過度耗用,生産者也不能盡最大努力提高其效率,或快速搜尋替代物資,而使整個社會受創更深、更久。

  當物資發生嚴重短缺以致價格直線上升時,市場最有效的反應,就是一面抑制需求,一面增加供給。遺憾的是,臺灣天然資源本極不足,因此不論能源、糧食還是其他短缺的重要物資,都難通過增加供給以緩和物價上升。但仍有可為之處;過去許多供給面的錯誤干涉如能快速改正,物資的供給即能大獲優化。

  社論説,許多臺灣居民可能並不知道,島內糧價在國際糧價數倍以上;這是多年來臺當局一方面禁止進口,一方面大事補貼所造成的後果。但即使這樣強力的保護與管制,高糧價並未讓農民過像樣的生活,農業生産效率也低迷不振。因此只要一改積弊,農業市場大幅度開放,允許低價農産品進口,島內家庭所面對的糧價高漲危機可立時緩和;即使不能長久阻擋全球糧價上揚走勢,至少數年之內可解燃眉之急。

  不過自有許多農民會強力抗爭:大力補貼之下仍難以安生,開放市場豈不驅他們入絕路?以前或將如此,現在則得油價暴漲之助,大可高枕無憂。以全球規模最大的美國農業為例;其農民亦長年接受政府豐厚補貼,但近來形勢大變,由於生質能源大行其道,玉米、黃豆等價格倍數上升,農民所得大增,早非昔日吳下阿蒙。

  生質能源雖然整體而言並非明智選擇,但對刻下解除臺灣農民困境,卻是靈丹妙藥;因為臺當局若解除耕地種植管制,鼓勵農民改種生質能源效率最高的作物,由於若干作物所能産出的油當量較玉米等可高出數倍乃至數倍,則農民收入即可倍數增加,同時亦能略補原油不足的缺口。如果可以對農地與生産模式做全盤規畫,使其效率達到最高,則農民、農業及能源供給即可一舉三贏。

  農業固可如此提升效率,其他産業亦莫不然。這次通膨,其真實意義乃在於,全球物資與資源供給成長緩慢,遠不及需求成長之猛,物價遽漲乃是在僧多粥少時分配物資的手段;因而最根本的問題,乃是如何讓臺灣于爭逐有限物資時不致落於人後。今天急務,就是快速而紮實地提升臺灣在全球的競爭力。因而一切摧殘、壓制競爭力的不當做為,都要用力揚棄;反之,一切足以增進競爭力的手段,如排除扭曲産業發展的政策、法規,供應充沛而優質的人才,完善基礎設施等,都要加速推動。

  社論最後説,不過,不論經濟如何調整、競爭力如何加強,都無法逃避長期惡化的通膨最可怕的一個傷害:相對競爭力偏低的弱勢族群,面對全面劇揚的物價,可能因為爭取不到足夠的資源而輾轉溝壑。因此,如何取富濟貧,對金字塔頂尖的富豪抽取其九牛一毛,以扶持中下階層弱勢族群安度危機,乃是公權力責無旁貸的任務。當這群人也能安心過活,臺灣經濟又能蒸蒸日上,真實所得不被通膨吞噬,則再可怕的危機,又何足懼?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