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綠營拿“入聯公投”當王牌 鬧劇開場慘敗告終

2008年03月24日 09:41:00  來源:
字號:    

  臺灣“總統”大選,國民黨的參選人馬英九以七百五十多萬張票勝出。民進黨的參選人謝長廷只得五百五十多萬張票,兩者懸殊不可謂不大。馬英九得票率接近六成,開創臺灣選舉“總統”的最高得票率紀錄。二○○○年臺灣“總統”選舉,國民黨的參選人、民進黨的參選人、親民黨的參選人各自得票率百分之三十幾,民進黨的陳水扁略高幾個百分點而“僥倖”成功。二○○四年的“總統”選舉在“兩顆子彈”效應下,民進黨的陳水扁以多出對手兩萬多票勝出,得票率五成,多百分之零點幾而已。今次民進黨的老對手國民黨贏得痛快,贏得風光,多出二百多萬張選票,馬英九的得票率達六成,香港《大公報》社評表示,這樣的選舉成績是值得好好回味的,也是很能説明問題的。

  陳水扁的民進黨執政八年,臺灣社會全面倒退,民眾悲情萬分,兩岸關係停滯不前,甚至出現緊張。二○○○年民進黨的陳水扁“僥倖”上臺,是“冷手執個熱煎堆”。當時慣於街頭鬧事、在野抗爭的民進黨實際上根本沒有做好執政準備,也沒有執政能力。他們帶著一身草莽之氣處理臺灣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結果把臺灣搞得亂象紛呈,一塌糊塗。他們抱著推行“臺獨”“去中國化”的分裂宗旨處理兩岸關係,結果令兩岸關係無法在和平發展的軌道上穩定發展。

  民進黨執政後,由陳水扁“家族”和身邊近臣開始相繼陷入貪腐巨案之中,可謂醜聞不絕。人民走上街頭,遊行抗議,絕食示威,要求涉嫌弊案貪腐醜聞的陳水扁引咎下臺。此一社會運動長達兩個月之久,最高潮時有逾百萬民眾參與“倒扁”。陳水扁雖然死撐不走,厚顏不認錯,但民進黨的執政格局受到了極大的動搖。今日臺灣“總統”大選民進黨大敗的結果,可以説從那時已經露出端倪。

  社評指出,陳水扁的民進黨執政無能,貪腐叢生,搞亂臺灣,人民不僅早已用示威抗議做出過強烈表示,而且也早用選票做出過強烈表示。二○○五年的臺灣市、縣“三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丟掉了許多傳統的“綠營基地”;今年年初的臺灣“立委選舉”民進黨又是大敗,在臺灣“立法院”中成為更加縮水的少數黨。

  陳水扁當局執政八年,令臺灣民眾最為不滿、身受其害的,是臺灣經濟慘澹經營,人民生活水準大幅下降。這些年來,臺灣經濟的表現可説在亞洲地區處於“包尾”狀況,早已失去了當年“亞洲小龍”的雄風。陳水扁當局為了轉移視線,為了扭轉臺灣民眾對他們的不滿,不斷玩弄“政治議題”,不斷以“去中國化”和猛切“臺獨香腸”來撕裂社會族群,激化社會矛盾,挑釁兩岸關係,抹黑政治對手。這套手法過去曾經為民進黨、陳水扁撈取選票上臺、掩飾執政無能發揮過作用,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和煽動性。然而隨時間的轉移,時局的發展,民眾的成熟,這套東西已經愈來愈不靈,愈來愈引人反感,最終也無法挽回民進黨和陳水扁的敗局。對此,今次“總統”選舉“捆綁”“入聯公投”得票遠不過半就是又一明證。

  社評説,將“入聯公投”和“總統”大選捆綁在一起,本是陳水扁當局和民進黨試圖贏得今次選舉的一張王牌,他們試圖把“入聯公投”炒作成今次選舉的最熱話題,打擊對手,開拓票源,且為“法理臺獨”製造“民意授權”準備,然而“入聯公投”從一齣籠就註定了它無法成事的命運。中國大陸方面堅決反對、嚴厲警告,將其視為“變相臺獨”舉動,會引起嚴重後果;全世界多數國家也齊聲譴責“入聯公投”,美國方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多次表示反對“入聯公投”;更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多數民眾對“入聯公投”的欺騙性和危險性已有洞見,在大選中拒領“公投”票,使“入聯公投”無法跨過最低限度的有效門檻。“入聯公投”以鬧劇開始,以慘敗告終,這是臺灣今次大選中的最大看點。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