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神秘鐽震疑雲重重 若無瑕疵謝為何急於切割?

2008年02月26日 10:47:00  來源:
字號:    

  臺灣“國防部長”李天羽請辭,“行政院”宣佈資金禁入鐽震,而鐽震的董事長吳乃仁聲明將召開股東會討論公司解散事宜,到此為止,這樁引發莫大爭議的事件好似就此落幕。但就是因為這家神秘的公司留下了太多的疑點與空白,在全部真相還沒有完全揭露前,鐽震事件恐怕不能太輕易的就讓它成為“過去式”。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的社論指出,鐽震公司的疑雲,至少還有幾項尚待澄清的空白:

  首先,不論當局投資鐽震的資金是否已經確定不會到位,也不論鐽震公司屆時會不會真的解散,這其實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先前鐽震公司還未曝光的運作期間,“國防部”是否已經與鐽震公司簽訂了若干授權合約?或是已經實質洽談了若干軍火採購,而且也是否真如部分媒體所傳,是否都已經接近定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接下來會怎麼處理?由“國防部”接手處理,還是由原班人馬繼續操作?這一點到現在都沒清楚交代,卻是相當關鍵。

  試想,如果李天羽辭職,鐽震公司解散,換來的只是“化明為暗”,一切操作還是由同一批人在運作,只是變得更隱密。屆時相關回扣去了那裏也沒人知道,“國防部”只有事後埋單的份,等到真正開始追究,亦不過是臺灣再多幾位避居海外的“汪傳浦”而已,那麼就算此刻揭發了鐽震案,未來還是可能白忙一場。

  其次,李天羽倉卒的下臺,儘管官方説法是要為鐽震公司處理不當負起政治責任,但任誰都知道這當然不是真正的理由。目前較流行説法,一是“府”方主動“暗示”李天羽辭職,二是李天羽自知情況不妙,選擇提前跳傘,以免未來釀成弊案難以脫身。真正的內幕或許短期內不易澄清,但不論上述説法中的那一種,內情都不單純。如果李天羽是被“暗示”要下臺的,顯然是認為他“挺鐽震不力”,甚至是“配合度不高”;如果是後者,那也意味李天羽深知這其中包含了龐大的“利益”,也包含了龐大的“爭議”,再不切割遲早引火上身,淪為代罪羊。如果在軍係中一向被視為扁嫡系的李天羽都免不了出局,成為民進黨執政期間任期最短的“國防部長”,如何不令人好奇,這背後究竟存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糾葛?

  再其次,也是鐽震案從頭到尾最耐人尋味,也最不曾交代的一個環節,即為什麼這一切是由新潮流的“雙仁”在主導?不論是隱身幕後的邱義仁,或是臺面上挂名主導鐽震公司的吳乃仁,過往從政經歷與專業都不曾涉及軍火採購,更何況他們兩人在黨政部門的身分與角色都未褪盡,還都剛好隸屬同一特定派系,怎麼敢就這麼明目張膽地成立公司,強行介入軍火交易,甚至趕在“看守政府”階段,就暗中洽談重要軍火採購,而且擺明的要逃避“國會”監督,這中間要説全無“私利”考慮,恐怕是違反所有人的常識吧!耐人尋味的是李天羽下臺後,接任“部長”的蔡明憲,偏偏又是新潮流出身,或許只是巧合,但給外界的觀感,好似是移開石頭,交由“自己人”操盤一樣。如此要説鐽震疑雲已經落幕,恐怕很難令人釋疑。

  軍火採購畢竟是動輒涉及天價的交易,再微薄的折扣比例,都是驚人的數額,沒有制度化的內控與外控監督機制,很可能就淪為貪污與弊案滋生的溫床,國民黨執政時期的若干軍事採購弊案,至今都還是該黨甩不掉的包袱,這一點民進黨應該看得很清楚,如果鐽震案的後續再要處理不當,很可能也將淪為民進黨揮之不去的包袱之一。

  所以,社論呼籲,請不要再扯什麼成立鐽震公司是為帶領軍需産業的奇談怪論,或説什麼解散鐽震公司是臺灣利益的損失云云,原則上再對的事,只要時機不恰當,主導的人不對勁,處理的方式有爭議,都可能成為一樁壞事。更何況,鐽震公司若真的毫無瑕疵,謝長廷又幹嘛要切割呢?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