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農曆十二月十五

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第三次稅改不能只為勝選而強調減稅

2007年09月06日 14:08:00  來源: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的社論説,鋻於行政部門“一週一利多”一再以減稅為籌碼,不但支離破碎、需索無盡,更嚴重威脅財政、破壞租稅公平,輿論界最近有了推動第三次賦稅改革的建議,而就在日昨的工商協進會早餐會上,“經建會主委”何美玥宣佈了當局將啟動第三次賦稅改革,並以營利事業所得稅將調降至比香港的一七.五%還低為範例,説明第三次稅改的“低稅簡政”目標。我們認為,當前時刻輿論主張推動第三次稅改,基本精神在於避免選舉屆至,執政者以減稅為助選綁樁工具,不僅犧牲財政,而且破壞租稅,乃至選舉公平,因此研議集合産官學社會精英為臺灣今後應有的稅政與稅制集思廣益、從長計議,以及凝聚共識,期有助於健全財政、落實租稅公平,如此思維,可能與何主委向工商業界宣示的減稅為主的第三次稅改有很大不同,必須及時厘清、辨正。

 

社論認為,包含輿論、財稅學者最近之所以主張推動第三次賦稅改革,其實與近兩三年來當局動輒以減稅為工具,明顯向特定産業、富人階級傾斜、靠攏的施政決策很有關係,我們甚至可以如此斷言,如果不是當局眼中沒有健全財政、租稅公平,又一再違背社會期待推出不公平、不合理的減稅措施,學者、輿論的第三次稅改,恐怕缺乏靈感與動機。具體而言,當局以2001年首次發生經濟負成長為由,大規模推動紓困、減稅政策,其中固然有正確、合適決策譬如追隨國際潮流建立了不動産證券化及金融資産證券化法令與機制,及時為不少金融與傳統産業解套,但不可諱言,少數措施卻明顯缺乏正當性,其中最受人詬病的當然就是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兩年,以及隨後的將低稅率予以法制化的決策。因為,如此的片面改革,表面上刺激了不動産業的榮景,也造福了房地産的炒作投機人士,但對財政、租稅公平卻是一大傷害。

 

由於土增稅調降的普獲不動産業者及特定族群歡迎,也的確活絡了房市及股市,當局遂進一步將提振景氣及製造榮景的希望寄託在熱絡不動産相關産業上,很多相關稅制終於遭到被工具化的命運,譬如自用住宅土增稅優惠即政策性決定大幅放寬,除了原先規定的一生一次優惠外,又新增加“一生一屋”的優惠。雖然“財政部”設下須設籍六年及坪數限制,但明眼人一看即知,如此的決策用意仍是在為不動産業挹注動能,並優惠擁有財力及選票的中産階級。其他的稅制工具化事證還有討論中的遺贈稅稅率調降案,因為學者及輿論力阻,“行政院”草案決定依原先財改會決議由現行的五○%調降至四○%,但附帶強調三年後可以調降至二○%,簡直就是明示朝野“立委”應該在討論法案時爭取立刻調降至二○%。如此的放水減稅政策,如果前提是財政改善,中低收入戶的稅負也一併調降,也許大家沒有話説,問題是最近兩三年來,從“經發會”、“經續會”迄今,當局的調降稅負政策根本只嘉惠了高科技資訊業、不動産業以及能夠在選舉中提供政治獻金及選票的富人階級,大多數的支薪階級不但沒有在這一波的減稅行動中受惠,更必須扛起富人減稅後出現的租稅不足缺口而加重稅負,島內的財政當然也一併受到威脅。

 

社論指出,就是因為當局唯有勝選考慮,一切的減稅決策都未經利害評估,更沒有全盤觀照,不但東一塊、西一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且不敢碰開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及土地交易所得稅等資本利得稅議題,更不敢不減富人或特定産業的稅,至於薪水階級承擔了大多數稅負的冤屈,以及財政日漸敗壞的風險,“財政部”、“行政院”似乎完全視而不見,即使見到了也不當一回事。因此,學者及輿論才會呼籲推動第三次賦稅改革,凍結各種片面的,為勝選考慮的租稅減讓,由客觀中立的學者專家組成第三次賦改會,對島內整體租稅結構進行整體、圓滿的規畫與設計。

 

總而言之,我們心目中的第三次稅改,時程上是避開當前的選舉季節,包括“立委”及“總統”大選前,一切減稅的動作及政策都應立即停止,以免當局為討好選民而犧牲稅制及財政;人選上應以學者專家為主,當局不宜喧賓奪主,最多只能從旁協助會議的進行;目標的設定上應朝向健全財政、落實租稅公平,而非贏得選舉或維持政權。我們欣慰當局有推動第三次稅改的構想,但如果這個構想是只想也只能減富人稅、必須趕在“立委”及“總統”大選前執行,或者不願正視財政敗壞及租稅公平淪喪事實,我們會認為如此的稅改與鄉願減稅政策根本就是換湯不換藥,與理想的、正確的第三次稅改相比,根本就是魚目混珠。

 

 

[責任編輯:張弛]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