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北藍南綠中拉鋸態勢雖破 馬謝之戰尚難有定論

2008年01月18日 09:15:00  來源:
字號:    

  被視為2008“大選前哨戰”的臺灣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終於塵埃落定,國民黨成為最大的贏家,一舉拿下81席,佔據了2/3以上席次的壓倒性優勢,而民進黨則僅得27席,遭遇其創黨以來最慘重的失敗。

  香港中評社文章認為,這次的“立委”選舉是臺灣實行“單一選區兩票制”後的首場選舉,而且時間點是在3月“大選”前夕的敏感時期,加之是首次與兩項“公投”一併舉行,因此具有同此前“立委”選舉不一樣的特殊性,選舉的結果不僅攸關未來幾年臺灣的政黨格局,更直接牽動3月的選舉。

  一、新選制下的首場實戰,政黨版圖位移

  2004年“823修憲案”,臺“立法院”從第七屆起席次減半、實行“單一選區兩票制”,這對於臺灣的各政黨來説具有不同的意義,大黨趁機擴充地盤,小黨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經過新選制下的第一場實戰檢驗,臺灣政黨版塊出現了位移。

  文章指出,2000年以來,北藍南綠、中部拉鋸的態勢被打破,國民黨幾乎囊括了北部和中部的所有席次,除守住臺北縣2席外,民進黨在臺北市、桃園縣、臺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和雲林縣全部挂零,選前民進黨大聲宣稱要“決戰中臺灣”,但結果顯示,民進黨在北部和中部全線潰敗。而藍軍則繼2005年縣市長選舉攻佔中部縣市之後,一舉跨過被視為藍綠政治分界線的濁水溪,繼續向南挺進。在一向是綠營大本營的南部各選區,藍綠打成平手,國民黨拿下一半席次。最讓民進黨驚心的是,被視為“深綠鐵票區”的高雄縣、市,國民黨分別拿到3/4和3/5的席次,顯見南部綠色版塊已經發生鬆動,藍營勢力已打開突破口。

  這次選舉決出臺灣政黨實力消長的新態勢,作為臺灣最高民意機構的“立法院”也由此劃出“大藍對小綠”的最新政黨版圖,未來幾年中“立法院”將呈現國民黨和民進黨不均衡對峙的“兩黨格局”。臺聯黨、新黨及被稱為第三勢力的多個小黨的政黨得票率均未達到5%的政黨門檻,走向泡沫化,國、民兩黨的得票率分別為51.5%和36.9%,瓜分了所有不分區席次。

  國民黨擁有的81席,已大大超過“立法院”2/3的席次,加上親民黨和無盟,泛藍勢力共86席,擁有超過3/4的優勢,這意味著未來國民黨可以主控“立法院”,具備主導議事、重大“法案”過關、“倒閣”、“罷免”、“修憲”的能力,國民黨對臺灣政局的主控力也因此而大幅提升。

  二、民進黨施政背離主流民意、缺乏反省能力導致慘敗

  選前各方就分析,對民進黨來説,這是一場輸多贏少的的選戰,但恐怕連民進黨自己都沒料到,會輸到這麼慘,僅拿到1/4的席次,成為一個與對手實力懸殊很大的、真正的“立法院”少數黨,原因何在?

  文章認為,首先,自2005年陳水扁家族和一系列高官爆出重大弊案以後,民進黨在執政無能之外又加上貪污腐敗,一向以清廉改革自居的民進黨形象急速下跌,“立委”選前媒體的民調其政黨支援度最低時不到20%,不滿意度高達54%。島內民眾對民進黨執政怨聲載道,民心思變,民心思治,如此低迷的氣氛,民進黨的這場選舉當然是一場苦戰。

  其二,近幾年來民進黨在陳水扁的帶領下,“正名制憲”、“去中國化”,在急“獨”的路上一路狂飆,以為死死抱住深綠基本盤就能站穩腳跟,在選舉中立於不敗,以至於黨內急“獨”勢力惡性膨脹,只見“上杜下謝一連莊”式的人物在臺面上活躍,而持不同意見的聲音完全被壓制、排擠,“立委”黨內初選時竟以所謂“排藍條款”運作,敢於發出批評聲音的“十一冠”一個接一個落馬。民進黨從上到下被深綠所綁架,從原來的多元化變成一言堂,完全失去反省自清的能力,其政策路線越來越偏激,完全背離了期待和平安定的主流民意,這樣的政黨,如何能獲得選民認同?焉能不敗?

  其三,作為民進黨舵手的陳水扁,為了轉移社會對其無能貪腐敗的批評、為了防止“跛腳”保住權位、更為了坐穩“臺獨”教主的寶座為自己下臺預留出路,在選前半年重操“公投綁選舉”的故技,罔顧民生,不顧兩岸關係驟然緊張,對國際社會的反對充耳不聞,以破釜沉舟的姿態狂打“入聯公投”。為了玩弄選舉花招拉高投票率,陳水扁和民進黨強硬堅持“一階段領投票”,甚至不惜以“戒嚴”相威脅,民眾對其如此肆無忌憚操弄“公投”心生厭倦。陳水扁只管盡其所能在在浪尖上弄潮,實際上已成為“票房毒藥”,陪上的卻是民進黨的選情與執政前途,難怪選舉結果出來後,島內媒體評論認為“這是民眾對陳水扁的不信任投票”。 

  三、天時地利人和,讓國民黨取得意料之外的大勝

  2004年民進黨的打著“民主改革”的旗號,發起推動“立委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後來得到國民黨的呼應,在兩大黨的合力推動下。新選制進入實際的運作中才發現,國民黨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民進黨自吞苦果。首先是選區重劃使國民黨具有結構性的優勢。國民黨在北部、東部和離島等十多個選區坐享其成,不戰而勝,而民進黨只在南部22個選區有優勢。其次是在“單一選區兩票制”之下,“區域立委”呈現一對一的捉對廝殺,國民黨所擁有的18縣市地方執政權及藍大於綠基本盤對比,讓國民黨的候選人明顯佔據有利地形。新選制注重候選人的基層實力,選舉模式和議題地方化、中間化,對基層組織紮實、善打組織戰的國民黨有利,民進黨以往所擅長的文宣戰和“統獨”議題難有發揮的空間。

  文章亦認為,天時地利之外,國民黨這次選舉所呈現的以前所難得一見的團結氣氛,較好地完成了黨內整合,在大多數選區推出了最具勝選希望的候選人。與此同時,還與親民黨、無盟等藍營盟友進行了有效的整合,與民進黨內天王勾心鬥角、高層公開互嗆形成鮮明對比。國民黨上下展現團結一致,臥薪嘗膽,全力以赴的勁頭,在形勢總體看好的情況下,國民黨高層一再提醒全黨戒慎恐懼,選情不如預期樂觀,甚至在選前最後幾天打出危機牌的警戒,最終收割了勝利果實。

  四、國民黨聲勢看漲,但仍需“戒慎恐懼”

  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中贏得壓倒性勝利之後,“馬蕭配”與“謝蘇配”的民調差距進一步擴大,對藍營的軍心士氣、內部團結無疑具有正面的意義,但並不意味著“大選”可以唾手可得。一則驕兵必敗,國民黨和馬英九如果沉浸在勝利中,忽略了“大選”與“立委”選舉的不同之處,忽略了“立委”選舉中並未潰散的綠營基本盤,那就犯了輕敵的錯誤。二則與謝長廷是個能絕處逢生的選戰高手,不可小視,其最擅長的就是從危機中尋找出路,藍營一招不慎,就可能變成謝長廷的轉機。因此,戒慎恐懼應是國民黨最好的狀態,馬英九和吳伯雄在“立委”選後第一時間宣稱,國民黨未來會更加謙卑,不會濫用在“立法院”的絕對權力,會尊重民主法則,目的就是要化解民進黨操作“鐘擺效應”。

  五、謝長廷“斷扁求生”,能否突破困局

  謝長廷初選出線後,雖然拿到2008“大選”的入場券,但始終未能拿到選戰主導權。半年多來,陳水扁完全沒有任何“跛腳”的跡象,強勢發動“入聯公投”,謝長廷完全被邊緣化,他的“幸福經濟”、“和解共生”也在選戰中毫無聲息,幾乎讓人搞不清到底誰是2008“大選”的主角,扁謝之間為了誰主導的問題多次針鋒相對地公開互嗆。

  “立委”選舉當晚,民進黨內一片低氣壓,在黨內要求檢討負責的壓力下,陳水扁宣佈辭去黨主席職務,終於宣佈把“大選”的主導權交給謝長廷,而此時,距離“322”僅70天。選後的幾天,謝緊鑼密鼓地拜訪台聯黨精神領袖李登輝、“臺獨”大佬黃昭堂、辜寬敏、紅黨主席陳耀昌,一方面安撫“獨派”穩定基本盤,另一方面釋放“藍綠共治”“政黨協商”的風球,竭力想整合所有藍營以外的力量,爭取中間選票,儘快開闢出一條新的生路。

  文章分析説,謝長廷“斷扁”之後能否“求生”,仍面臨一系列的嚴峻考驗。一是剛剛經過慘敗的民進黨,士氣低迷,需要新領導重新凝聚人心,激發鬥志。二是黨內權力鬥爭已深,急待盤整。扁係人馬是否全心輔選毫無把握,陳水扁辭去民進黨主席職位後“內閣”如何整理也成問題。“大選”在即,陣前大換血恐是兵家大忌,但僅僅撤換“杜謝莊”是否足夠展示“改革除弊”的力度,令人懷疑。三是路線政策如何調整?“立委”選舉的失敗顯示陳水扁的“急獨”操作已是死路,必須與之作出切割,才有希望贏回民心。但若向中間調整太快又有基本盤鬆動之憂,在開拓中間選票與鞏固深綠之間,如何掌握火候與分寸?考驗謝的智慧。四是雖然民進黨會以“立法超級大黨需要有牽制的力量”,“防止重回一黨專制”等説辭,全力催化所謂“鐘擺效應”。但在短短的六十多天裏,能否如其所願,尚難定論。

  看來現在的不穩定因素還有很多。60天后的“總統大選”到底花落誰家?人民拭目以待!(文心)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