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泛綠暗流涌動 唯“新潮流”最有看頭

2007年11月28日 09:36:00  來源:
字號:    

陳水扁下臺後,不必等國民黨對付,要拿陳水扁“祭旗”的民進黨人,從臺北排到墾丁,多的是呢!(資料圖)
  

  泛綠板塊的不安,正像一股股暗潮蠢蠢欲動中,“新潮流”想要當“張之洞”,暗中“割地自保”,但“正當性”已因先前的“遲疑與保皇”,流失不少…… 

  臺灣《中時電子報》發表署名文章説,這些年來,民進黨內曾一度自耽于“袁崇煥情結”裏,自我催眠。現在,大局越來越不可挽回,又再度找到“張之洞情結”,自我解脫。 

  依照傳統歷史解釋以及中國歷史劇“江山萬里情”的説法,大明朝亡國關鍵,就在昏庸剛愎的崇禎皇帝非但不知重用唯一能臣袁崇煥,還聽信反間中傷,殺了袁崇煥,塑造了袁崇煥的悲劇英雄形象。 

  袁崇煥“孤臣無力可回天”,蒙受千古奇冤。是因為他侍奉到一位昏君,所以他就算“忍辱”也不能“負重”! 

  這樣的鋪陳,還真滿符合民進黨從“新民進黨運動”不了了之,到目前眼看陳水扁猶如脫韁狂奔野馬,群臣束手無策的氣氛。所以私底下的發言,特別是“曾經”最有戰鬥力的新潮流,不約而同都展現了“袁崇煥情結”,不讓人意外。 

  人人搶當袁崇煥,政治上的意義是什麼? 這正是陳水扁的大危機,顯然有不少的民進黨人,醞釀出一種不只是敗戰、甚至民進黨腐化的責任,全部要推到陳水扁頭上的共識。 

  千錯萬錯,全是陳水扁的錯 

  既然人人都是袁崇煥,人人都“孤臣無力可回天”,失掉江山要怪誰?再明白不過,越是權傾一時,越是到後來成了大家失敗時的泄憤對象。陳水扁下臺後,不必等國民黨對付,要拿陳水扁“祭旗”的民進黨人,從臺北排到墾丁,多的是呢! 這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推諉,人人都相信自己是“孤臣”,也就“心安理得”,認為自己對腐化沒有責任。 

  推諉卸責,人民更鄙視 

  固然民進黨崩壞如斯,陳水扁有許多責任要負,不過民進黨內同志大家都趕忙變“孤臣”來凸顯“萬般有過,過在阿扁”,這樣的執政黨,在政治性格上,人民同樣會問:你們,大概也不會比陳水扁健康到哪去吧! 

  更何況,“孤臣”變成“龜殼”了,“新民進黨運動”雷聲還沒搞到大,就落下小小雨滴,被看破了手腳。自居“孤臣”之輩,在這兩、三年間,還真得像是“袁崇煥”,被一刀、一刀地“淩遲”,去派系之名痛宰、“憂客李林”(李文忠、林濁水)辭“立委”、“十一寇”被圍剿……既無抗力,也不太被人民同情。 

  “袁崇煥”戲碼已演到盡頭了,大局崩壞如斯,曾是蘇貞昌心儀典範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又成了新的“疏洪道”。 

  割地自保,人人想當張之洞 

  “張之洞情結”並不是當時在臺北縣虎虎生風的蘇貞昌讚揚的“做實事”,而是那一個歷史大悲劇:“八國聯軍”時的“割地自保”。 

  狂妄自大的慈禧太后,心神俱失迷信“義和團”,下令向“萬國開戰”,八國聯軍狂襲中國,當大沽炮臺失守,北京危在旦夕之際,張之洞連絡了江浙總督劉坤一,發起“東南自保”,鼓吹鎮壓義和團。既不呼應慈禧的狂亂,也不捲入戰爭狂潮,保存元氣。 

  和“新潮流”目前固守臺灣西南部的幾個縣市現況,相似吧! 

  陳水扁正處處找敵人,抗大陸、批美國,有錢的查理(曹興誠)、沒錢的查理(電器展臨時工)、又是“選舉無效”、又是“戒嚴”……流彈四射,遍地烽火,不正是慈禧太后的“向萬國開戰”嗎? 

  臺灣政壇似乎還真有一群“紅燈罩”、“大師兄”,以為身上貼著“愛臺灣”、車後貼上“ 豬鼻貼紙”,就有“神力”庇祐,刀槍不入,精神亢奮。 

  此情此景,民進黨內一些人,有“張之洞”情結,也是順理成章,人情之常了。 

  苦撐著以拖待變,還行嗎? 

  機會確實就在此,以臺灣的“五十對五十”的藍/綠基本政治結構來看,陳水扁緊抓了約一三%到一八%的“深綠”板塊,但國民黨並未擴張太多,也就是説,佔全民二到三成的親綠、淺綠和正綠,仍遠比深綠板塊還要大的板塊選民,已成了當前政治版圖中的“無主物”,這,當然是“割地自保”的本錢。 

  能抓得住這批“疏離”的泛綠選民,才有“固本培元”本錢。這批對目前執政者疏離的綠選民,焦慮感很深,他們仍擔憂國民黨輕輕易易就騎馬上京、班師回朝…… 

  問題是,“無主物”未必就在“等待果陀”,並不是祇要有人登高一呼,正綠就會奉為“新教主”。 

  原本,蘇貞昌最有機會,但他這段日子的遲疑和觀望,宣稱“卷旗不繳械,流竄不投降”卻乖乖入甕當副手……已讓這個機會漸漸流失了。 

  新世代呢?“新民進黨運動”不了了之,民進黨內的羅文嘉、段宜康也沒有號召力了。 

  謝長廷,那就不必了!現在的謝長廷,坐上那個不由自主的轎子,只能被“超級轎夫”陳水扁背著四處跑。 

  此情此景,泛綠板塊的不安,像一股股暗潮蠢蠢欲動中,“新潮流”想要當“張之洞”,雖然“正當性”已因先前的遲疑流失不少,但現實上,仍最有可能。 

  畢竟,政治是現實的,利益大於一切,既然親綠、淺綠和正綠的板塊,焦慮難安之中,這麼肥美,規模比深綠還要大的無主物,當然有可為的空間。 

  問題是,這批“無主物”為什麼要信任“新潮流”可能、可以是“張之洞”? 

  別忘了,張之洞不是僅僅“割地自保”,他建設湖廣的現代化、他同情容忍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的“變革”力量、他挺身而出,保護被“義和團”加害的人民、他堅壁清野,不讓義和團入境作亂、他進步開明,和列強溝通對話……

  請問:掌握南部主要縣市的新潮流,最近的亂局中,可有哪些作為,稍稍堪稱是“張之洞”的風範呢? 

  明明手中有力量,卻觀望等收割,任由大局崩塌如斯,這種表現,不被列為是“慈禧太后”的“幫助犯”,套句陳水扁的“電子報”回應“嗆聲”的用語,人民已經夠“寬洪大量”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