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腐敗所至正義蒙塵 臺“司法”敗壞誰之過

2007年10月12日 09:26: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今天的社論説,翁岳生在“司法院長”交接典禮上一番“椎心泣血”的感言,引發不同評價。多數人認為,他這番真心話説得太遲了。

 

司法老兵,毀譽由人;但翁岳生對於“政治踐踏司法”的心得,卻緊接著由一份國際報告得到了佐證。“國際透明組織”針對全球“司法敗壞”現象提出調查報告。在六十二個國家和地區近六萬名受訪者的問答中,臺灣民眾認為臺灣“司法敗壞”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五左右,把臺灣的“司法”敗壞程度打落到全球最差的三分之一以下,臺灣原已躋身新興發展地區,但在“司法”形象的指標上,卻遽然蒙上了非常落後的形象。

 

“國際透明組織”是以揭露貪污腐敗為宗旨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年年發表全球貪腐調查報告,可謂受到四方矚目,甚至成為國際投資流向和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依據。最近發表的二○○七年整體性貪腐報告,在一百八十個國家和地區當中,丹麥、芬蘭、紐西蘭並列為最清廉,臺灣則排名第三十四。但今年還另出了這份專門針對“司法敗壞”項目所作的調查,結果臺灣的表現是如此難堪。

 

社論指出,“腐敗所至,正義蒙塵,也使受害者的人權受損”,這是國際透明組織二○○七年貪腐調查報告所提出的關鍵結論。針對“司法敗壞”項目,國際透明組織特別強調“政治力干預”和“賄賂”兩項因素。“賄賂”者,多和司法人員的個別操守有關;司法敗壞程度較高的國家裏,很多民眾甚且認為必須送紅包才能使自己獲得較為“公正”的判決。此一可悲的經驗,臺灣民眾過去亦有所聽聞,但近年來對臺灣“司法”風紀的感受或已略見改善。

 

比較起來,對司法形象殺傷力更強的當然是“政治力干預”,因為此一結構性因素往往令司法人員無法逃避、無可抵擋。國際透明組織對於政治力干預司法、致使司法不公的種種分析,讀起來令人感受如同“翻開臺灣司法史”。例如報告裏提到,政治力干預的手段包括對司法人員的任命和職務調動;這令人回想起僅僅半年前發生的檢察首長大調動,一度引發軒然大波,多人拒接新職,也逼得“法務部”不得不重開檢審會。又例如壓力迫使“司法”程式有利特定政治個體,而偏離“依法判決”;這亦令人聯想起此間各宗“特別費”案所出現的檢察體系雙重標準,以及“公務機要費”案中法官挺身呼籲“總統不應介入審判程式”的景象。

 

國際透明組織的司法敗壞報告裏另有一值得省思的結論:司法敗壞除了毀損正義、踐踏人權等後果之外,還有一負面效應,即影響經濟成長。因投資人對於私人契約能否受到保障、民間糾紛能否獲得公正仲裁,都具有敏感的判斷力,也唯有公正法治的環境能使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獲得保障。臺灣近年來的投資環境如何,業界自有公評;不但外人投資者如美僑商會、歐僑商會一再提出諍言,最新的調查顯示今年臺灣新設公司家數尚低於倒閉的公司數字,這些不但是經濟景氣警訊,更是投資信心不足的指標。

  社論最後表示,天下的司法並非都是一般黑,唯臺灣“司法”品質形象落入全世界倒數的三分之一以下,能不令人心寒?退休的翁“院長”稱“椎心泣血”,非過甚之辭,但作為臺灣“司法”人員大家長期間,從沒表現出猶如臺北地院庭長怒稱“總統不應介入審判程式”那番對政治干預“司法”感到忍無可忍的態度,實在令人遺憾。臺灣的“司法”敗壞程度與世界落後國家和地區並列,“司法”人員也要為承受“椎心泣血”之痛而負起責任。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