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外媒:印度僅存中國城 將隨中國經濟崛起煥發新生

2016年10月31日 11:26:04  來源:中新網
字號:    

  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10月22日報道,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以及中印之間經貿關係變得更加頻繁,加爾各答老中國城裏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也會在不遠的將來煥發新生。

  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老中國城”裏的東安會館,坐落在一幢殖民時期的英式老建築裏,門框上和樓頂精美的石雕以及大理石廊柱都彰顯出這裡曾經的輝煌,但門外的街道上卻堆滿了建築廢料和生活垃圾,乞丐和野狗在路旁眼巴巴地望著路人。負責照看會館的李老伯説:“這裡就是從前唐人街的核心地區了。”

  會館的一樓大廳裏空空蕩蕩,一副家徒四壁的模樣。二樓也只有一張長桌,十幾把塑膠椅子,隔間裏供奉著關公像,墻上挂著中國年曆。“已經沒有什麼人來這裡了,”李老伯説,“也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會有一些老華人在這裡聚聚餐,年輕人都走了,很多人移民去了加拿大。”

  李老伯今年62歲,是第三代移民,老家在深圳,家裏是做煙花爆竹生意的,兩個兒子都去了臺灣讀書,畢業後留在了那裏,娶妻生子,“他們都不願意回來印度,這裡衛生條件太差了,生活也艱苦,年輕人都不願意回來,現在,這裡只剩下一些老人家。

  李老伯的描述印證了附近幾條街道中國城的淒涼。在為數不多的幾家帶有中文招牌的店舖中,孫逸仙路上的“寶興餐館”大門緊閉,另一條街上的“寶昌金舖”已經改換門庭,賣起了醬油、麻油等中式調料,曾經以魯迅命名的街道也已改成了印度街名,就像其他很多被印度人接手後改變了名稱的店舖一樣。

  加爾各答華人簡史

  根據“寶昌金舖”李老闆的説法,最早來到加爾各答的華人是一位隨英國商船而來、名叫楊太釗的福建人,時間是1778年。他後來又從老家帶來100多個鄉親,在加爾各答開起了制糖廠,為英國人提供食糖。加爾各答的華人都稱這位先人為“大伯公”或“阿釗”,並認定最早的中國城應該由大伯公那個時候開始算起,距今應該有230多年了。阿釗去世後,糖廠所在的那片地區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阿奇普爾。

  到上個世紀中葉,加爾各答的老中國城遍佈華人餐廳、商鋪、鴉片館、藥店、賭場等生意。在印度獨立前後的那段時間,殖民政府和印度新政府都自顧不暇,中國城就像一個“國中國”,基本上處於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狀態。不過,儘管在這一時期,加爾各答的華人並沒有感受到來自印度人的歧視,但是,也沒有多少人願意長久留在印度。華人在這裡建立同鄉會所、寺廟、中文學校,希望下一代接受中國傳統教育,以便將來回到中國生活。

  這一切都因1962年的中印戰爭而打亂。戰爭前夕,一小部分嗅覺敏銳的華人率先逃至他國避難。戰爭爆發後,華人一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很多華人被印度政府抓進位於印度西北沙漠地區的集中營。他們中的一些人在戰爭之後被中國政府派船接回國去,更多的人選擇移民到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華人社區從此凋零,整個印度也就僅剩加爾各答一地還有中國城,而加爾各答的華人數量也由1962年之前的6萬人下降到如今的3000多人。

  成功轉型

  實際上,加爾各答還有一個較新的中國城,位於距離市區半小時車程以外的“城鄉結合部”。説其“較新”,它其實也有100來年的歷史了。這裡曾是一片沼澤地,周圍聚集著眾多的貧民窟,加爾各答政府將這塊地批給客家人,讓他們在這裡從事臭氣熏天、污染嚴重的製革業。

  如今,這裡的華人製革廠大多已經關閉,整個社區成功轉型為中餐館集中的“美食村”。夜幕降臨後,加爾各答的上等印度人紛紛駕車來到這裡,享受比較正宗的中國美食。帶有“北京飯店”、“碧寶思”、“新發”等中文字樣的霓虹招牌格外耀眼,北京烤鴨、回鍋肉、紅燒豆腐、豆豉魚等經典菜目隨時提供。

  這塊被稱為塔壩中國城的地區現在還有200來戶華人家庭,有中文學校、一座道觀、一家印度唯一的油印中文報紙、佛光山禪凈中心等。加爾各答的城市化發展正在向這個城鄉結合部地區推進,周圍不遠處已經建起兩座高檔酒店,其中一家是萬豪豪華國際酒店。吳先生樂觀地表示:“等過兩年政府來這裡徵地,我家這些廠房怎麼也得值1000萬盧比吧?”

  茶項目

  東安會館背後的四邑會館二樓是加爾各答老中國城的觀音廟,一位年輕的印度姑娘説,自己小時候在這一片街區長大,後來全家搬去了新德里。聽説老中國城一帶的建築將要推倒重建,這次特意趕回來,拍一些照片,算是為自己的少年時光留一份紀念。

  老中國城一帶確實正在大興土木,不過,像觀音廟、東安會館這樣的建築並不在將被推倒重建的範圍之內。由印度國家藝術與文化遺産基金會和新加坡BuzzMeida公司合作開展的一個城市復興建設項目于2015年年底悄然開啟,而這個被稱作“茶項目”的核心計劃就是重振中國城的經濟。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以及中印之間經貿關係變得更加頻繁,加爾各答老中國城裏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寶昌金舖裏增加了來自中國的食品和調料,越來越多常駐加爾各答的中國公司員工成為這裡的顧客;附近鞋店一條街的貨架上,從中國進口的旅遊鞋琳瑯滿目;東安會館外面的大街上,OPPO手機專賣店的招牌奪人眼目。

  BuzzzMedia的負責人博米克向印度媒體表示:“這個項目將會從新加坡的城市規劃經驗中得到很多值得借鑒的東西。”BuzzzMedia公司的幾個主要董事都是生於加爾各答中國城的華人,現在都已入籍新加坡,不過,他們對這個自己曾經生活過的社區有著深厚的感情。項目中的主要元素將包括一條中華美食街、華人特色商品一條街、一個華人文化中心、茶館、餐廳,還將恢復停辦多年的“培梅中文學校”,以迎合加爾各答印度人中近年來興起的學中文熱潮。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