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糾纏于“下三路”的美國大選

2016年10月21日 10:56:43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紐約10月19日電 題:糾纏于“下三路”的美國大選

  新華社記者齊紫劍 朱磊

  2016美國總統選舉最後一場電視辯論19日在拉斯維加斯落幕。這場被稱為“終極辯論”的對決,依舊缺少政策議題“創新”,而是將尖刻攻擊進行到底,甚至糾纏于“下三路”攻擊,再次拉低美國政治話語底線,實質內容空洞匱乏。

  《今日美國報》10天前將二辯稱為“電視時代最為怪誕的總統選舉辯論”,今又將三辯稱為“最殘忍的辯論”。

  選一國總統、面向全體人民的辯論,本應是腦力和智慧大比拼,主流是選民關注的政治、經濟、社會治理等政策和根本問題。然而,在2016大選,面對美國選民的集體焦慮,候選人之間除了缺乏建設性內容的爭吵,就是不斷刷新低俗紀錄的“政治修辭”,持續走低的“政治話語”底線,選舉淪為無腦肥皂劇。

  辯論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兩句話。一句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裏闡述答辯時,特朗普看著她説:“如此惡劣的女人。”另一句是表示選舉被操縱,至於他是否接受選舉結果,他説:“我讓你有個懸念。”

  “大選被操縱”是特朗普近日來反覆強調的觀點,三辯中以拋出“懸念”一詞達到高峰。《紐約時報》評論説,特朗普已經不是在全力尋求獲勝,而是“尋找替罪羊”。

  事實上,“替罪羊情結”在此次大選中並不罕見。面對美國自身的結構性難題,包括特朗普在內的一些候選人,已多次在貿易、移民等方面在國際上尋找“替罪羊”。這種荒謬不經的邏輯和“對策”,實在是開“國際玩笑”。

  找“替罪羊”自然是因為自身並不能給出什麼切實有效的政策解答。例如,在伊拉克問題上,特朗普和希拉裏兩人都無法回避發動戰爭的錯誤,但都無力解決當前伊拉克局勢的問題。結果,嘴仗只好漂移到“誰當年支援了這場戰爭”上。這種現象貫穿本屆大選始終,其實也是美國大選的一個週期病症。

  三場總統辯論,三輪喧嘩與騷動,成為本屆美國大選亂象的集中展示。而對美國政治生態的長期影響,並不止于一場選舉。美國兩黨極化、政治分裂、種族對立加劇,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作為政治體系高級表現形式的大選,其行為方式,無疑滲透到政治話語中,深刻而複雜地影響政治運作。

  《極化:美國政治中意識形態的興起》一書作者之一、美國卡爾頓學院政治學學者史蒂文希爾認為,此次大選中,“特朗普創造了一股喧鬧的力量,將使美國政治和政策制定踏上比最近幾年都更為顛簸之路”。

  2016大選的“遺産”,將以其清晰的印記,長久影響美國政治。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