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應該是更優質廉價的服務,用戶已經交了流量費,就不該再為微信承擔額外的費用;市場紛爭應該交由市場來判決。而用戶更樂於見到公平的競爭帶來合情合理的服務和價格。
針對近期微信收費的傳言,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苗圩3月31日在參加第二屆“嶺南論壇”時表示,微信有收費可能,但不會大幅度收費。工信部正在協調運營商微信收費一事,他們會考慮運營商的合理要求。
前不久,發改委一專家就表示,騰訊有4億用戶及其衍生出來的高盈利模式,説不敢收費,不符合産業發展規律。如果微信不該收費,那短信為什麼要收費呢?這是個簡單的經濟學常識。既然短信收費,微信就應該收費……此説法招來不少爭議,網友反駁也很有力——微信並不是免費享用,而是要産生流量費的。現在看來,不管網友如何反對,微信收費似乎已成定局。
天下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微信也不例外。蹊蹺的是,主張收費的並不是微信的擁有者騰訊,而是幾大運營商。運營商的理由是,微信佔用了過多的資源,免費“有違經濟規律”。用專家的話來説,“運營商本身在修高速公路,不僅有建設費用,還有維護費用,收過路過橋費天經地義”。實事求是地説,微信基於自身的特點,對網路流量資源佔用較大的問題確實存在,而且隨著用戶的不斷增加和大規模移動,其頻繁的信令交互有可能會造成網路擁塞,像日本NTT DOCOMO、英國O2、美國AT&T的網路都曾因蜂擁而至的數據流量而癱瘓。
但要解決這個問題,運營商完全可以通過技術上的升級、4G網路的建設來緩解,正如騰訊所説的,“微信産生信令衝擊運營商網路的事情主要發生在2G、2.5G網路上,在3G、4G時代這個問題將會不復存在”。
這樣説並不是要替騰訊説話,收不收費本來就不關用戶的事,只是騰訊和運營商之間的紛爭。即使收費,也是運營商向騰訊收費,而不是向用戶收費。如果騰訊將這筆費用轉嫁給用戶,用戶完全可以選擇“用腳投票”,棄用微信。這也是騰訊否認微信進入收費時代的原因所在,但運營商説“維護這麼大的一個網路,還要投資還要運營,除了流量以外應該有這些方面的收費,這也合情合理”,就很有點説不過去了。要説合情合理,運營商恐怕需要做的有很多:
去年10月,央視《每週品質報告》欄目播出“假寬頻真相”,揭露目前國內寬頻服務市場的缺斤短兩問題。有報告曾指出,國內超半數用戶實際寬頻下載速率低於運營商提供的名義寬頻速率,中國的寬頻是“假寬頻”。全國一半用戶在花冤枉錢、用“假寬頻”,這顯然不合情合理;手機包月套餐流量每個月都剩餘許多,可是既不見有返還,也不能自動計入下月流量,就白白地被運營商“吃掉”,這合情合理嗎?
已經有人指出,這場微信收費之爭,表面上看是服務商與運營商之爭,背後實際上是壟斷與自由競爭的商業模式之爭。微信的快速發展,使得原有的運營商短信、彩信、語音等業務大幅削減,運營商為微信提供平臺,現在微信反而“侵佔”了運營商的既得利益,於是就演變為收費之爭。但不管紛爭結果如何,對用戶來説,一方面,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應該是更優質廉價的服務,用戶已經交了流量費,就不該再為微信承擔額外的費用;另一方面,市場紛爭應該交由市場來判決,“運營商不能利用壟斷的地位,卡死像騰訊這樣一個非常好的企業”。而用戶更樂於見到公平的競爭帶來合情合理的服務和價格。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