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時政

大部制改革應大步走向服務型政府

2013年03月11日 14:32:00  來源:濟南日報
字號:    

  “良好的政府不是一個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需品。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沒有一個法治的政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機構調整不能帶來政府定位由“管制”向“服務”的轉變,那麼無論“大部制”還是“小部制”都意義不大。

  3月10日披露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表明,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即將啟動,國務院組成部門將減少至25個。這次改革的重點是,緊緊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係,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3月10日新華社報道)

  “良好的政府不是一個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需品。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沒有一個法治的政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這是世界銀行在《1997年度世界發展報告》中所強調的一句話。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從生存型社會轉為發展型社會,擺在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務,就是“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由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

  如何轉變?大部制改革是必選項;轉向何方?建立服務型政府。十八屆二中全會公報已經明確指出,“行政體制改革要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眾所週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進行多次機構調整或改革,人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1998年、2003年、2008年這幾次,效果雖然明顯,但離公眾預期仍有距離,坊間甚至感嘆機構改革進入了“精簡——— 膨脹——— 再精簡——— 再膨脹”的怪圈。這説明大部制改革不容易,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應看到的是:

  大部制改革不是合併同類項,而是要精簡。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從機構設置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撤銷議事協調機構26個,這受到輿論好評,但詭異的是,此後一些地方在跟進中,只是把相關職能重復和交叉的部門簡單合併,人員絲毫不少,領導似乎更多。某地一合併後的部門光領導就多達一正二十副,面對公眾質疑,相關官員大言不慚地稱,“幾個政府部門合併了,不能因為機構改革,就把別人好好的工作給取消了吧”。機構精簡貴在落實,裁汰冗員貴在動真格。“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只合併不精簡,就是換個形式而已,這使大部制改革有名無實。

  大部制改革不是擴權,而是放權、限權和分權。不同的部門一合併,看起來權力顯然更大了,更有予取予求的底氣了,這顯然不是改革的初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該管的要管,不該管的不能管,必須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管理,社會力量能做好的就不要再染指。啥都管,必然管不好;亂伸手,更會搞亂市場、製造腐敗。應打破備受詬病的部門權力化、權力利益化、利益集團化等格局,有些部門在長期的運作過程中形成了利益固化的頑強生存能力,被合併乃至取消並不等於它們就自動瓦解,在新的部門內仍會蠢蠢欲動,這需要格外警惕。

  新一輪的大部制改革已經啟動,帶給了公眾無限暢想和期待。有學者稱,如果機構調整不能帶來政府定位由“管制”向“服務”的轉變,那麼無論“大部制”還是“小部制”都意義不大。這是要求也是期待,期待大部制改革大步走向服務型政府。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