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螺旋藻變臉”風波呼喚獨立第三方介入調查

2012年04月12日 08:4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近日,多家知名品牌的螺旋藻保健食品被爆出重金屬含量超標,引發各界強烈關注。而在這場風波中,有媒體報道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先後公佈的兩份螺旋藻保健食品報告出現結果不一致的情況,並懷疑第二份報告為企業公關後主管部門放寬標準所致。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一個月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先後向地方監管部門下發內部通知,通報檢出鉛、砷超標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産企業和內容物欺詐的8家魚油生産企業名單。3月30日,國家食藥監局對外公佈的“最新”抽檢結果,原先“黑名單”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産企業僅剩1家産品不合格,原先8家內容物欺詐的魚油産品變為3個為假冒産品、其餘産品檢查結果未予公佈。

  前後不一的這兩份調查結果,竟然是自己與自己“打架”,的確讓人納悶。接著傳出的生産企業進京公關事件,更加費人猜測。發生這樣的結果似乎並不令人意外,畢竟食藥局從前就出過類似的事,漏洞補沒補好尚待觀察。

  不過,就“打架”的抽檢結果,還應再説道説道。首先,國家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解釋説:25號和27號通知中列出的“問題産品”僅是“可疑待查的産品”,而非科學檢測後的“不合格”。

  國家食藥局內部都發了通知,宣稱將這些産品列入問題産品,上了黑名單,現在竟説這些只是“可疑待查”産品,而非科學檢測後的“不合格”。這種解釋實在勉強。難道國家食藥局工作就這麼馬虎,問題都沒有搞清楚,沒有科學的檢測,就將企業産品上了黑名單全國通報?雖然是內部通報,但也是公開通報,否則,媒體也不可能知道詳情。既然是通報了,按常理來推測,肯定對問題是有把握,不可能隨隨便便胡髮發消息。

  其次,國家食藥監局第二次抽檢結果,螺旋藻保健食品鉛含量執行2.0mg/kg的標準。而一個月前,國家食藥監局審評專家稱應執行0.5mg/kg的標準。國家食藥監局保健食品與化粧品監管司副司長張晉京就此解釋:國家食藥監局對藻類中鉛含量的監管標準隨劑型的變化而變化,“普通劑型”的鉛含量標準為“0.5mg/kg”,而“片劑”等劑型因原料濃縮後易致鉛含量升高,故放寬為“2.0mg/kg”。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的《保健食品國家標準(GB16740)》明確規定:對於重金屬鉛含量的監管標準,除“固體飲料”(如麥乳精等)和“膠囊”兩種劑型適當放寬至“2.0”外,其餘劑型一律以“0.5”作為判定標準。而“片劑”既非“固體飲料”,亦非“膠囊”,應以“0.5”作為監管標準。

  筆者以為,國家食藥局的解釋,漏洞百齣,不能令人信服。這些令人難以信服的解釋,自然很難擺脫被有關企業公關的嫌疑。當然,猜測歸猜測,真相到底如何,還有待相關部門調查。

  山東警方將狗打成了狼,一直解釋不清。食藥局將不合格産品弄成合格,如果沒有獨立第三方介入調查,恐怕也解釋不清。希望國家更高層面組織獨立的調查機構,介入“螺旋藻變臉”事件,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覆。 

[責任編輯:樊玉嬌]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