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穩定實體經濟將備受打擊

時間:2012-07-10 09:15   來源:中國網

  金融體系是在資金盈餘者和資金赤字者之間融通資金、使儲蓄轉化為投資的系統。儲蓄向投資高效率地轉化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現代經濟中,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主要是通過金融體系中的金融仲介和金融市場完成,而生産物質、服務和精神財富則是靠實體經濟完成的。從這點上看,金融體系並不直接創造財富,但這個體系卻現代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對財富創造的效率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現代經濟體系,可以沒有某種製造業(如汽車業)但這個體系一定不能缺少高效率的金融體系。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儲蓄向投資轉化除了通過金融體系外,還有兩個渠道,一是通過資金盈餘者直接向資金赤字者提供融資,這種方式就是一般所講的民間融資;另一種是投資者依靠自身逐步積累的儲蓄進行投資。這兩種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方式有規模小、範圍有限、成本高、風險大、效率低的特點。通過金融仲介和金融市場進行融資則有規模大、成本低、風險低、效率高等特徵,現代實體經濟發展顯然應主要依靠金融體系所提供的渠道。

  金融體系是融資的主渠道,其效率的高低和控制系統性風險的能力直接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而提高金融體系效率,最主要的是堅守金融體系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包括:資訊是決策的基礎;時間具有價值;風險需要補償;以市場為主決定價格、配置資源;科學地監管和管制有利於避免系統性風險;金融體系穩定提高福利;避免金融企業過渡投機。上述這些基本原則對於處理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資訊是決策的基礎。大多數個人和企業在進行決策時都要收集和處理資訊。對金融體系來講其經營的基礎就是收集和處理資訊。金融過程中充滿著道德風險和資訊的不對稱,金融體系在決定配置金融資源時首先就要收集和處理資訊。從這個角度講,可以把金融體系看作為處理關於投資者信用程度、投資項目盈利水準資訊的處理體系。銀行向企業提供信貸時要分析貸款人的財物狀況、評估貸款申請者的信用度。投資銀行推介股票上市時也是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的基礎上確定股票的價格。股票交易所的制度安排中,資訊披露的規則最重要的基本規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避免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風險(如次貸危機和大規模不良資産問題)都需要有全面、及時、準確的資訊。因此,無論從那個角度講,資訊都是金融體系的關鍵。東南亞金融危機、2000年前後我國銀行體系壞賬問題、美國次貸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都是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我們可以舉出很多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在中國,金融體系如果能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仍需要確立一些制度使資金借入者更多地披露資訊。近來一些地方頻繁出現“老闆跑路”現象,並出現一些壞賬,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些“老闆”進行投機行為的資訊無法被及時觀察,其民間融資的規模和利率無法被金融體系和社會公眾及時觀察到。

  時間具有價值。在金融體系中,時間具有價值是指在無風險和無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出借資金應取得正常的利息收入。通俗地講就是存在銀行中的資金應該獲得扣除通脹水準後的正的收益。正的真實利率是一段時間內出讓資金使用權應獲得的收益。這個基本原則對吸引和鼓勵儲蓄不言而喻的。但是,這個基本原則在利率水準受管制的情況下常被破壞。其結果通常造成資産價格出現泡沫,投機交易旺盛,時間長了可能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前兩年,中國房地産市場産生泡沫,大宗農産品投機旺盛,這些現象的産生都和金融體系的“時間具有價值”這個基本原則受到衝擊有一定的關係。近來中國金融管理當局加大了存款利率的市場化步驟,真實利率水準有所提高,這從長遠來看應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的發展要求儘量減少泡沫的産生,利率是配置資源的基本要素,如果利率水準出現扭曲,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會出現扭曲,産生資源的誤配置。

  風險需要補償。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分析和評估風險。信貸過程中要分析借款者的違約風險;提供保險服務時,要分析被保險人的風險特徵;進行股票投資時要分析資産組合的風險。沒有人和機構願意免費地承擔風險,準確地判斷風險的目的是要求服務對象提供風險的補償,這就自然地引出了金融體系的第三個重要的原則。對風險進行合理的補償也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中小企業由於違約風險相對較高,其融資過程中資金的成本也相對較高。能夠提高違約風險溢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勵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提高資金可得性水準。那種認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就應降低利率的觀點是和“風險需要補償”的原則相悖的。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