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藥”救市不是唯一選擇

時間:2012-07-10 08: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7月5日傍晚,中國人民銀行再一次發佈了調息政策: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

  這也是央行近三年來的第二次降息,前一次是在今年6月7日。此次降息,讓人不禁回想起2008年金融危機之時,為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緩解企業的資金緊缺,央行曾于短短三個月內連續五次降息。當前的經濟形勢與2008年是如此的相似,只不過主角換成了歐洲。當世界再次面臨經濟衰退時,當外需低迷、內需不振再次擺在我們面前時,降息似乎又成了刺激終端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無奈和必然之舉。

  其實,就在不久之前,央行也發佈過另一項貨幣政策,即自2012年5月18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下調後,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降至20%,中小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降至16.5%。這是今年第二次下調。目前,中國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超84萬億人民幣,市場估計,此次“降準”0.5%個百分點後將釋放4200億元左右的流動性。

  與降息和降準備金率相伴,新一輪的經濟刺激似乎也已拉開帷幕,最近被吵得沸沸颺颺的集中審批項目便是其表現。據相關消息,今年1至4月份,新批項目增長8000多個,僅4月發改委批准項目就達到328個,這大約是去年同期的兩倍。進入5月,審批項目的速度似乎進一步加快,僅5月21日當天,發改委批准的項目就高達100多個,獲批項目總量幾乎相當於5月前20天的總和。

  傳統的教科書告訴我們,利率的調整會影響投資和消費,進而影響價格,從而間接影響進出口和經濟增長。蒙代爾的三元悖論則進一步論述了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和資本流動之間的矛盾關係,這使得開放經濟條件下利率變化的後果更加難以判斷。毋庸置疑,利率作為資金這類特殊商品的價格,不僅調節資金的流動,還是連接貨幣市場和實物市場的重要紐帶。因此,政府利用“有形之手”對經濟領域進行調整和改革是必要的,這也是維持經濟健康運作的必然需要。

  然而,近幾年來,我們時而因經濟過熱,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以限制項目審批;時而因國際經濟形勢低迷,連續調低基準利率並果斷豪擲四萬億;時而因通脹形勢嚴峻,提高基準利率以限制房地産等基礎設施投資。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利率調整措施,讓我們不禁起疑:我們身體有多好,能禁得住如此過山車?當經濟出現問題時,我們是否只能“猛藥”救市而別無選擇?

  其實,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人的出發點無非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政策預期穩定,經濟人的著眼點將是市場的需求,通過自身産品和服務的提升獲得市場認可;如果政策預期多變,經濟人的著眼點自然將轉向猜政策、搞消息、做投機。相比較來説,後者顯然不平衡不穩定。老子《道德經》有言,“治大國若烹小鮮”,“烹魚煩則碎”。經濟運作有它的內在規律性,過多的干擾只會破壞經濟規律。過分折騰只能是壞了原本鮮美的菜肴,只有恰到好處才是至善之舉。(陳九霖)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