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時間:2012-03-23 09:33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這為金融改革發展進一步指明瞭方向,對於確保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的科學有序發展能夠有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金融具有優化資産配置、強化風險管理、發現市場價格等功能,可以成為創新創業活動的發動機、産業升級的助推器、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錶、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粘合劑。但是,如果金融過度膨脹甚至脫離實體經濟自我迴圈,就有可能産生泡沫,擠壓實體經濟發展空間,乃至引發危機。此次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就是典型事例。當前,我國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總體適應,但也存在不匹配和不協調的問題。在宏觀上,我國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資金供給比較充裕;但在微觀上,我國“三農”和小型微型企業等的資金需求一直無法得到有效滿足,部分地區還出現了“兩多兩難”,即民資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的現象。因此,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具有戰略意義。

  兼顧效率與公平,確保資金有效投入實體經濟。堅持金融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推進金融組織、産品和服務模式創新,激發金融市場主體活力,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拓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同時,金融行業應大力提升服務功能,擴大服務覆蓋面,重點支援經濟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自主創新,加快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問題。

  找準服務經濟社會的著力點,加大對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援。牢牢抓住科學發展這一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穩步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特別是著力提升金融服務“三農”和小型微型企業的能力和水準。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以服務“三農”為方向,構建多層次、多樣化和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適合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需求的資本市場建設,鼓勵創業投資機構和股權投資機構投資小型微型企業,大力發展適合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機制和金融産品。

  統籌協調開放與發展、監管與創新的關係,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品質。堅持“以我為主、循序漸進、安全可控、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方針,更好地統籌金融業“走出去”和“引進來”,以對外開放推進金融業改革發展;鼓勵、引導和規範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提高金融業的開放度和競爭水準,確保金融産品供給的有效性和靈活性。堅持金融開放步伐與監管能力相適應、金融創新力度與風險控制相匹配,加大對國際國內市場運作的監測監控,做好對各種風險的預研預判、綜合應對。積極爭取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權和國際金融改革話語權,幫助我國企業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維護國家經濟和金融安全。

  加強金融基礎建設,優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軟環境。根據金融發展規律和實際,針對當前金融投機和民間借貸無序發展等問題,進一步完善金融發展的制度框架和頂層設計。加快制定存款保險、金融機構破産、上市公司監管、信用評級以及徵信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規範和引導民間借貸、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的法規和制度。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以誠信、服務、責任、創新等為要義的金融文化建設。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為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張強 陶江)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