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

時間:2012-04-18 08:23   來源:人民網

  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應當著力提升實體經濟的品質、檔次和國際競爭力。

  經濟學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認為物質産品才是真正的社會財富,從事物質産品生産的勞動才是生産性勞動,不生産物質財富的非生産性勞動是服務於生産性勞動的。

  資本主義初期即市場經濟初期的重農學派認為,只有作為實體經濟的農業部門才會使物質財富本身增加,而其他部門如加工業、服務業,只不過是把已經存在的各種物質因素重新組合成一種新的産品形態或使用價值形態,並沒有使物質本身增加,並沒有創造財富。古典經濟學同樣認為,只有物質産品生産才是社會經濟的基礎,生産物質産品的勞動才是生産性勞動。英國古典學派的先驅威廉配第提出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指的就是物質産品的生産。亞當斯密區分了不同性質的勞動,認為生産物質産品的勞動才是生産性勞動。他舉例説:“製造業工人的勞動,可以固定並且實現在特殊商品或可賣商品上,可以經歷一些時候,不會隨生隨滅”,而“家仆的勞動,卻不固定亦不實現在特殊物品或可賣商品上。家仆的勞動隨生隨滅,要把它的價值保存起來,供日後雇傭等量勞動之用,是很困難的”。古典經濟學把財富的內容擴展到製造業,但不包括服務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馬克思這裡所講的使用價值,是作為物質産品的商品的使用價值。由這樣的前提出發,馬克思認為,生産物質産品的勞動才是生産性勞動。馬克思經濟學中社會總産品的概念是與實體經濟相關聯的,是指一個生産週期內兩大部類所生産的全部産品的總和。馬克思經濟學中的國民收入被嚴格限定在物質生産部門,是指在總産品的價值中扣除消耗掉的生産資料的價值後餘下的那部分價值,亦即當年創造的新價值,可分為V+M兩個部分。其中,V是物質生産部門的勞動者為自己的消費創造的價值;M是物質生産部門的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是要在非物質生産部門重新分配的。馬克思所研究的資本迴圈、資本週轉、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都是對實體經濟運作的探討。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大量現代服務業的出現,人們對實體經濟有了更符合時代要求的認識。現在我們所講的實體經濟不僅包括農業、製造業,而且包括現代服務業,它們各自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取決於一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各個産業的勞動生産率以及經濟發展的階段等。

  當前的國際經濟對比更能説明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意義。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緣于美國經濟過度虛擬化且缺少有效監管。德國在此次危機中之所以表現良好,是因為德國人一直致力於發展實體經濟,現代製造業發達,而且德國銀行一直注重為實體經濟服務。我國之所以能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也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依然在實體經濟;雖然金融衍生品也曾被一些人看好,但還沒有來得及發展就發生了國際金融危機。

  比較德國和我國的實體經濟,給我們的啟示是:應當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進一步提升實體經濟的品質和檔次。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靠的是創新,發展由創新引領,而不是靠勞動力便宜,靠拼資源、拼環境。如果靠勞動力便宜,發達國家應當把企業都搬到發展中國家去;如果靠資源豐富,就不能解釋諸如日本、以色列、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創新和規模經濟以及競爭也可以使産品便宜,並惠及廣大消費者,但這種便宜和拼資源、拼環境的便宜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創新式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它可以使創新成為一種重力加速度式的慣性,並由此激發起全社會的創新激情。拼資源、拼環境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它創造的GDP中相當一部分並沒有增加人們的福祉,相反可能由於污染環境而損害人們的利益和健康。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