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回落中讀懂實體經濟期待

時間:2012-06-11 10:21   來源:京華時報

  到了週末,國家統計局發佈5月份經濟數據,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創下了23個月以來的新低。其實,CPI的總體回落並不意外,既是最近一輪宏觀調控保持貨幣政策穩健的合理結果,也為下一步的穩增長預留了空間。

  另一方面,與CPI對應的、更能反映實體經濟狀況的生産者價格指數PPI,卻同比下降1.4%,環比下降0.4%。同時,外貿進出口數據雖有所回暖,但仍在低位徘徊;繼續亮紅燈的PMI等工業指數也明確表達了經濟下行的較大壓力。

  儘管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已將GDP增速主動下調至7.5%,但對於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而言,增長依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本前提。正因預判準確,中央才會未雨綢繆地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位置”。

  央行時隔三年半後,採取“閃電調整”的方式,實施首次降息,意圖非常明顯:為穩增長提供必要的貨幣流動性。但作為實體經濟晴雨錶的資本市場的反應卻差強人意,上證綜指一週跌幅達3.88%。投資者似乎不太買賬的態度背後,其實還是對實體經濟不振的擔憂難以緩釋。

  實體經濟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是一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根本的物質基礎。後危機時代的各國經濟復蘇仍有較強不確定性,近期國際油價的持續下挫正是實體經濟疲軟的連鎖反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油價的“兩連跌”是喜也是憂——外部需求的低迷徘徊對內部需求的刺激改善提出了更高期待,而此起彼伏的蛋蔥薑蒜價格,反映的是金融遊資的無處安放。

  簡單的CPI,複雜的經濟學,貫穿其中的還是民生改善的迫切願望。徹底避開“一下行就刺激,一刺激就過熱”的惡性迴圈,更多的還應著眼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任何既定方式的轉變,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路徑依賴,都會付出不同形式的變遷成本,難以一蹴而就。倘若政策利好能夠汩汩流向實體經濟,而非繞行諸如房地産泡沫等老路,我們在憂慮之中才會始終保持滿滿的信心。(周人傑)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