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信貸減速背後的深層問題

時間:2012-06-20 11:1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前幾個月,部分銀行頻頻出現貸款負增長的情況。近日也有媒體報道稱,6月第一週,信貸市場並沒有如期出現回暖態勢,工、建、中、農四大國有銀行新增貸款,僅為66億人民幣。(6月19日《證券日報》)

  剛剛過去的5月,在穩增長聲聲緊情況下,央行數據顯示,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932億元,超出此前市場不足7500億元的預期。市場認為,6月份貸款增長可能出現“小井噴”,然而,第一週四大行卻僅增長66億元。筆者分析,惜貸情緒嚴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貸款增速將會更低更謹慎。

  這種狀況的出現,應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從積極方面思考,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説明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意識在提高,管理風險的能力在增強,對貸款風險更加謹慎和警惕了。不像過去,保增長政策一齣,就盲從盲目發放貸款,不惜釀成貸款風險,給未來經營帶來壓力和隱患。

  從宏觀經濟形勢分析,銀行惜貸背後,折射的是經濟正在發生或者即將發生的被動局面,和不景氣狀況可能加劇的矛盾。銀行業從屬於金融服務業,它主要服務於經濟體,也就是説,經濟決定金融,有什麼樣的經濟就有什麼樣的金融。反過來,金融又反作用經濟,金融狀況是對經濟的反應,是經濟現象的縮影。銀行貸款增速慢,個別銀行貸款呈現負增長,要麼是銀行不願意貸款,要麼是實體經濟貸款意願不強,要麼兩者兼有。

  目前,實體經濟整體不景氣,貸款需求不足是必然現象。國有企業利潤增速下滑,導致國企擴張速度放慢;民營企業經營處於困境之中,也不敢貿然貸款負債;中小微型企業困難狀況沒有好轉,且呈現繼續惡化跡象。種種因素,造成企業對貸款的需求不強。

  從具體産業來看,房地産受調控因素影響,銀行對其貸款限制性條件不少,家電汽車生産銷售都在低迷狀態,外貿企業困難重重,重點在建續建大型工程項目啟動緩慢……大多數産業企業不敢貸款,大多數銀行也不敢放貸。這就導致了一個多年不見的怪象:企業不願意貸款,不敢於貸款;銀行不願意放貸,也不敢貿然放貸。這種現象,在金融危機時期的美國信貸市場,曾經出現過,它最終導致了美國政府向銀行金融機構注資。

  從銀行內部情況看,銀行除了擔憂貸款風險以外,還有其內部原因。央行最新一次降息,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存款明降暗升,使得銀行存貸款利差縮小在1個百分點以上。貸款收益驅動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另外,從1季度底後,銀行存款一直呈現下降趨勢,使得資金頭寸緊張,貸款融資成本上升。同時,銀行業正在加速轉型,擺脫過度依賴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轉而依靠發展中間業務、代理業務和投行業務等,這些都使得銀行放貸意願下降。

  但是,信貸畢竟仍是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融資渠道,也依然是銀行盈利的大頭來源,貸款增速慢甚至金融機構惜貸,企業貸款意願不強,都折射出我國經濟下行還有相當大壓力,折射出我國實體經濟遇到了不少困難。

  當務之急,是儘快扭轉經濟困難的局面。具體來説,可以通過實施大幅度減稅降費措施,減輕企業和消費者的經濟負擔,調動企業積極性,激活百姓消費;可以通過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大幅度提高消費意願強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刺激消費,有效將內需消費拉動起來;同時,投資這駕馬車也不能完全停下來,包括重點在建續建工程在內的項目一定要儘快啟動,及早完工。

  激活信貸市場,有賴於宏觀經濟面根本好轉。與此同時,信貸市場在促進實體經濟復蘇上也應該有所作為。只有各方面互相促進,中國經濟才能步入良性迴圈的正軌。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