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發展不停止,改革不停歇

2017年10月09日 14: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李寧認為,過去,全黨全國人民興利除弊,推動中國人民富起來靠的是改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蓄勢待發,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踏上新征程,這依然要靠改革。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改革解決發展道路上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做到發展不停止,改革不停歇。

  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這一表述讓人印象極為深刻。

  對於中國人民來説,從站起來到富起來,靠的是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國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重視和發揮;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一制度的優越性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

  筆者的家鄉在西部地區極為貧困的山區,左宗棠稱其為“苦瘠甲于天下”,沒有水澆地,農民吃飯要靠天。改革開放以前,我們縣把解決溫飽問題作為最艱巨的核心任務。改革開放之後實行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社員在耕作好自家土地的同時,在農閒時間還外出打工,有了勞務收入。到上世紀90年代末,我們縣的溫飽問題徹底解決了,人們不再為吃穿發愁。不僅如此,大部分人家也富裕起來,有的還在城市裏買了房子,安家落戶。絕大多數的孩子能夠上小學、初中、高中。即使在最窮困的家庭,如果孩子考上了大學,也能通過助學貸款等完成學業。近幾年,一旦遇上乾旱年景,村子裏七八十歲的老人經常感嘆:改革開放就是好,如果在改革開放前,勞力都固定在本地,不能外出打工,像這樣的乾旱年份,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挨餓受凍。所以,對於我們西部山區的農村人來説,享受到的最大改革紅利,就是包産到戶後農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此外,人員流動,也讓有能力、有魄力、敢想敢幹的人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找到了致富之路。

  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改革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而且惠及千千萬萬百姓,正所謂“改革有所成、人民有所得”。除了電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10集《人民獲得感》所描繪、列舉的巨大變化之外,筆者本人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給普通人生活帶來的溫度。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考學和畢業分配遷移戶口時,需要在戶口遷出地和遷入地來回辦理手續,如果恰巧遇到辦事人員不在,跑兩三回也是有的。因此,近10年間,我的工作雖變動多個城市,但一直將戶口放在老家,沒有隨工作調動而遷移。今年將我和孩子的戶口遷移到我所在的城市,原以為需要到遷出地辦理手續,專門在單位請假預備辦理此事,沒想到實際辦理時全程通過網上簽轉,我只到遷入地公安局和派出所去了一趟,半天時間就全辦完了。通過這件事,我直觀地感受到了改革給普通人帶來的便利。

  其實,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還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農村的舅舅家裏今年裝上了無線網際網路,表弟填報高考志願時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樣跑到城裏的網吧,這要歸功於“網際網路+”在農村的大力推進。又比如,農村的老家人生病了,可以享受到農村醫療保險,而且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領取“工資”,錢雖然不多,但這也是國家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紅利。

  當前,我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去,全黨全國人民興利除弊,推動中國人民富起來靠的是改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蓄勢待發,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踏上新征程,這依然要靠改革。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改革解決發展道路上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做到發展不停止,改革不停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李寧)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