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民日報:環保督察,催生轉型升級“化學反應”

2017年09月25日 08:5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環保督察絕不是一陣風,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保衛戰,也是一場轉型升級的持久戰 

  環保部最近公佈,第四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完成對吉林、浙江、山東等8個省(區)的督察進駐工作。至此,自2015年底從河北試點開始的中央環保督察巡視,兩年內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督察範圍不可謂不廣;超過1.5萬人被問責,問責力度不可謂不大。就像一家企業負責人所説,“原來治污就像打一巴掌,這次感覺手術刀真的架在了病灶上”,環保督察被視為“刮骨療毒”,其催生的“化學反應”有目共睹。

  “韆鞦勝負在於理”。環保督查雷厲風行的背後,是新發展理念的引領,是綠色發展的深入人心。加快淘汰落後産能,用環保倒逼産業升級,實現經濟“強身健體”,越來越多的地方學會“算大賬”。比如,河北文安縣停産整改7000多家人造板企業,整合後的200家企業全部達到標準,企業數量減少到原來的幾十分之一,産值、納稅卻實現翻番。這樣的環保“賬本”表明,環保督察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保衛戰,也是一場轉型升級的持久戰,必將有力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果説,理念決定了“你認為重要的事”,那麼,推動你為此竭盡全力的力量,主要是責任心。在中央環保督察巡視的引領下,各地政府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越來越主動。曾經“能躲一時是一時,能拖一會兒是一會兒”的“庸懶散”減少了,以“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強化環境保護的做法越來越普遍。有的地方在中央環保督察組來之前便先行展開省內督察,有的地方設置專門的環境監察機構推進環保督察常態化。一位市委書記坦言,如今,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看空氣品質是不是達到優良標準。近兩年來,“早起先看空氣”已成為很多領導幹部的習慣。在一些縣市,大會小會説生態、茶余飯後談環保,成為一種風尚;PM2.5、揮發性有機物、黑臭水體等專業術語,成了不少領導幹部脫口而出的高頻詞彙。

  理念之變、責任之變,最終要體現在整改的紮實、精細上。因此,在實踐中或把環保督察當“稻草人”,督一下動一下,刮“一陣風”;或在問題整改中措施不細不實,特別是對部分關係群眾正常生産生活的行業企業採取“一刀切”、臨時性關停等措施……對類似行為,要堅決説不。環保督察既反對縱容污染的“不作為”,又反對簡單粗暴的“亂作為”,強調環境治理抓實抓細。比如,四川成都要求精準施策、拒絕“一刀切”,對待不同污染企業要分類處理,該關停的關停到位,該整改的整改到位。山東淄博也要求對“散亂污”企業分為關停取締類、限期完善類、搬遷改造類等進行分類施治。行動上的精細治理,很好地維護了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動態平衡。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環保督察絕不是一陣風,也不是最終目的,問責是為了督促各地根治環境污染的民生之患,回應綠水青山的民心之盼。人人都做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踐行者,才能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薛世君)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