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錢江晚報:《二十二》的靈魂洗禮,是剛需也是責任

2017年08月16日 09:07:00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也是80後導演郭柯執導的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正式在全國公映的日子。緊跟著的8月15日,是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72週年。

  《二十二》這部“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的“出生”讓人既欣慰,又憂傷。欣慰的是將會有更多人關注這些“慰安婦”倖存者,記住她們,幫助她們,這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憂傷的是該片用平靜的影像揭開了我們那塊歷史的傷疤,影片越是平淡,那份刺骨的觸動越是強烈,而我們只能在歷史苦難面前,徘徊、思索。

  雖説該片只有1%的排片,但並不妨礙大眾的關注和支援。演員張歆藝在低調資助100萬後,又發動圈內好友幫忙宣傳,馮小剛也在微博呼籲大家關注此片。在7月點映時,該片也獲32099位熱心民眾眾籌。可見,有溫度並直擊人心的電影題材能夠被公眾重視,其自身也應該堅守。

  電影簡介裏説:“在最後這個時刻,我們,可否停下匆忙,給她們一次最深情的凝視。”現實中,在朋友圈等社交平臺裏,很多人都表達了想看《二十二》的訴求,也有很多人在抒發內心的觸動與共鳴;在電影院裏,不僅看電影的過程平靜如水,在電影結束後,仍有很多觀眾或靜靜坐著,或駐足,好像在等待著什麼,思考著什麼,其中不乏青年人。這些都是現實版的深情凝視,也是現實給予《二十二》最佳回應與答案。

  中國大陸慰安婦倖存者正在隨著時光逝去,但我們還在。她們沒有等到日本人的道歉與賠償,但我們可以繼續等,繼續為前人的苦難去奮力“抗爭”。因此,我們看過電影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一個開始。應該去繼續幫助這些“慰安婦”受害者,為生者提供實際物質方面和精神層面的幫助,為逝者也要討個説法,以告慰她們的在天之靈。這便是我們後代人的使命,也是對靈魂洗禮的一種延續。

  最近還有一個新聞,廣西賓陽黎塘鎮兩個男子身穿日本軍裝在賓陽高鐵站作秀,被幾百群眾圍堵。這兩男子只因“想當網紅”,於是穿日本軍裝高鐵站作秀,其中一人是聾啞人。前段時間,也有4男子穿日軍軍服在上海著名抗日遺址拍照,引起輿論暴怒。

  在全民“勿忘歷史,警鐘長鳴”的精神思潮下,還有人“無所謂”,隨意穿日本軍裝作秀與拍照,把“娛樂化”都搞到了歷史頭上,可謂無腦、奇葩。這種無腦作秀,暴露了他們對歷史和先輩的褻瀆和對底線的踐踏,也是對我們當代人和後人的挑釁。對於這些人的處罰,除了拘留外,也應該讓他們看看《二十二》和《南京!南京!》這類電影,讓他們的醜惡靈魂好好洗禮下。

  不過,這些奇葩個例的出現,也説明瞭現在對那段沉痛歷史的宣傳教育還不夠,不透徹,類似《二十二》的靈魂洗禮還是太少。也要認識到,這樣的靈魂洗禮是社會的“剛需”,不僅是客觀需求,主觀上的需求也很強烈,這從《二十二》在社會層面掀起的波瀾和引發的公眾共鳴就能看出。那補上這一“剛需”,便是責任。

  “銘記歷史,警醒後人”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應鐫刻在每一位國人心裏,成為永不消逝的印記。魯迅先生當年在舊時代的紀念是“為了忘卻”,而我們在新時代的紀念就應是“不敢忘卻”,並要將其作為誠摯追求。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