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四六級考試已成“雞肋” 學者:要麼停擺要麼改變

2017年08月07日 11:0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今年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製度實施30週年。從歷史角度看,它的誕生和實施,體現了社會和各高校對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視,對於推動中國英語教學和提高大學生英語水準,無疑起到了歷史性貢獻。可以這樣説,如果沒有當初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就沒有今天的大學英語和大學英語教師的地位。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過去這些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推行,給我國外語教學帶來的弊病也是有目共睹的。伴隨它的實施而帶來的“應試教學”和“高分低能”,困擾了一代大學英語教學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一代大學生用英語開展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甚至成為一代人的“痛苦回憶”。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為全國性教學考試沒有理論依據

  1987年公佈的關於實施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考綱》,曾明確提出,“考試的目的在於全面考核已修完大學英語四級的學生是否達到教學大綱所確定的各項目標”。而當時的國家教委在批准實施的通知中強調,“國家教委將對結束四、六級學習的學生進行統一的標准考試”,考試成績是“我委今後檢查大學英語教學品質的依據”。

  從今天來看,正是這一“全國性統考”的定位,引發了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全國性的大學英語課程“應試教學”。道理很簡單,任何一種教學考試只能是基於校本的,不可能是全國統一性的。用根據北大、清華、上海交大、復旦、中科大和西安交大6所大學的84%學生能夠通過考試的標準來建立全國高校學生的及格線常模合理嗎?

  全國3000多所高校,且不説辦學方向不同,各地各校新生入學水準差異很大,怎麼能夠要求他們在兩年內完成大學英語後都達到統一的水準呢?讓清華、北大、復旦的學生和在西藏、貴州等中西部地區讀大學的同一屆學生,用同一張難度的卷子來進行測試,是缺乏理論依據的。而更荒謬的是,各校的四級考試通過率竟然還被作為評估大學英語教學品質乃至整個高校辦學品質的依據。這樣一來,其結果必然是“成績和畢業掛鉤”“以考帶教,題海戰術、衝擊了正常英語教學甚至學生的專業學習,忽視了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乃至發展到今天,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已成為大學生不斷“刷分”的遊戲和主管部門棄之可惜的“雞肋”。

  社會化考試是基於用人單位需求和市場化運作的

  為了擺脫全國性教學考試定位帶來的問題,最近幾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做了不少改革。比如,提高考試難度、允許部分考生無需學習大學英語課程就能參加考試等。但是,華為、聯想、寶潔等大型的民企和外企在員工招聘中都已經不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證書。我國香港地區的高校也不再把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成績作為研究生入學的外語要求。這説明,其從教學考試向社會化水準考試轉型的嘗試是失敗的。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