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炒菜作業”是素質教育的一道好菜

2017年04月18日 09:20: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毛建國

  十一二歲的孩子,在你的眼中應該是什麼樣子?在重慶巴蜀小學6年級11班,37個孩子,個個是大廚。前兩天,老師讓孩子們梳理的“美食備忘錄”中,每個孩子都會20個左右的拿手菜。這門“手藝”得益於他們從2年級就開始的一項家庭作業。

  這項特殊的“家庭作業”,不禁讓人想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反對死讀書,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繫,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在他看來,“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觀,影響了很多人。

  時代發展到今天,在分數壓力下,教育與實際生活脫離的現象,不僅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反而有變本加厲的跡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仍不過時,仍然擁有很多粉絲。重慶這所小學培養“小大廚”,正體現了這樣的努力。套用現在的流行概念,這其實是素質教育的一種探索。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把素質教育想得過於高大上,都以為實施素質教育有多麼的艱難,因其艱難而裹足不前,甚至繞道而走。這段時間,有著“超級中學”之稱的衡水中學到浙江平湖開設分校,持續佔據了輿論場。在很多人看來,當下情形下,素質教育根本沒有市場,只能接受應試教育的優勝者。

  天上不會掉餡餅,也不會掉下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有著複雜而深刻的內涵,受到一系列社會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當前,由於受到高考制度的影響,還不具備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條件。可以説,只要現有高考模式依然存在,大家還只能拼分數,就不可能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真正享受素質教育帶來的自由。但這並不是放任應試教育的理由,並非不進行素質教育探索的藉口。

  胡適先生曾經講過,“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這句溫和而樂觀的話,同樣適應于素質教育。對於當下教育,也許無法做到完全掉頭,但適當調整方向,卻是可以的。體現在素質教育上,也許很難在初高中階段推行,但在學前教育和小學階段,卻可以把調子喊高一點;也許無法全面地推行,但在現行教育中,適當體現素質教育內容,增加素質教育探索,卻是可行的。

  重慶這所小學,給學生佈置“炒菜”作業,並沒有對當下教育模式進行根本顛覆,而只是在現有條件下,進行的一點“小創新”“小探索”。就是這樣的創新,增強了孩子的動手意識,增進了孩子的勞動能力,促進了孩子人格和獨立性的生長。家長們也在這個活動中,學會了對孩子的信任與耐心。有學生講,“我做了兩道菜感覺累死啦,想想家人為我做了那麼多年飯,爸媽真是不容易。當吃到自己做的飯菜後,感覺特別香,然後看到爸爸媽媽吃我做的飯時,覺得挺值得的,很有成就感。”這就是其意義所在。

  “炒菜作業”是素質教育的一道好菜。重慶這所小學的探索啟示我們,素質教育完全可以從小事抓起,有時就從“做道菜”開始。教育是有關人的藝術,有著自己的主動性,在當前教育現實下,對於應試教育並非只能被動接受。如果有心探索的話,還是可以作出一定的改變,還是可以給素質教育一定的空間。其關鍵就在於,想不想推進素質教育,願意為素質教育付出多少。

  (原標題:“炒菜作業”是素質教育的一道好菜)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