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開放標注國家氣度

2017年03月15日 12:5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對中國來説,世界給了它巨大的責任和壓力,但也給它歷史的機遇和動力。”這是不久前國外媒體的一篇評論文章《為什麼世界期待中國2017》中提到的觀點。當國際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而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等思潮也紛至遝來之際,外界對中國的矚望,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把握中國歷史方位的新視角。

  以開放促改革、謀發展,是中國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一條重要經驗。兩會時間,“開放”成為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以開放力量促進內生動力成長,是推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利器’”“日益完善的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紅利”“誰的開放程度高,誰就能抓住發展先機、獲得發展優勢、佔據發展制高點”……這樣的聲音,傳遞著一個國家矢志提升對外開放水準的決心,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了確定的元素。

  “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一些經濟學家觀察發現,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遵循國際規則修訂了幾千條法律法規。的確,開放難免會帶來煩惱甚至陣痛,但正是在“嗆水”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游泳”。今天,從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積極穩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到借助G20杭州峰會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一次次擁抱世界的過程中,開放包容越來越成為中國鮮明的國家氣質。

  開放,蘊藏著巨大的社會活力。開放時代,也須警惕內心的封閉。哲人有言,“關鍵的不是我們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而是我們的心態。”現實中,如果心態不夠開放,就算政策再開放,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少數人嘴上喊著“引進來”,心裏面卻害怕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也有人遊移不定、自縛手腳,寧可錯失機遇,也不願承擔風險、遭遇挫折。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不主動其實就是被動。如果因循守舊、抱殘守缺,甚至無形中給自己設置藩籬,結果只能是裹足不前。

  開放決不只是一種姿態,更標注著文明的氣度。今日之中國,早已徹底告別“閉關而不納,束手而不問”的落後思維,更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展示了更加開放的信心和決心。“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要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一個在開放中愈加自信的中國,正堅定地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自己發展的快車、便車。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因開放而形成的“大氣環流”,必將帶來國家之間交往合作的新氣象。

  “敢於世上放開眼,不向人間浪皺眉”。越自信越開放,越開放越有魅力。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融入世界、因應挑戰,這是來自過去的經驗,更是開啟未來的鑰匙。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5日 04 版)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