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光明日報:汽車尾氣治理不能以罰代管

2017年03月03日 09:1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汽車尾氣治理不能以罰代管

  西安灞橋區的楊先生想不明白,剛領到“綠標”的車,竟被檢出“尾氣超標”。2月28日,西安市環保局高陵分局尾氣監管所負責人表示,新上崗的工作人員對政策不了解,處罰錯了。媒體報道後,該局又對處罰指標進行了核實,發現處罰適用條款達不到處罰標準。這位負責人稱:“上面給壓任務呢!特別是現在霧霾天氣這麼嚴重!”

  1月9日通過年檢並領到“綠標”,2月23日就在路檢中被認定“尾氣超標”。這事確實蹊蹺,如果年檢結果準確無誤,則路檢又何以超標?如果路檢查處超標,是不是此前的車檢存在問題?眼下,環保部門儘管承認“處罰錯了”,但卻並未交代清楚,楊先生這輛車的尾氣排放究竟超不超標,此事仍是一筆糊塗賬。也就是説,環保執法本身並無問題,但應該交代清楚基本的事實。不能做出處罰決定的時候讓人不明就裏,取消處罰的時候又稀裏糊塗。嚴肅的法律法規,不能淪為予取予求的工具;嚴重的霧霾形勢,也不能成為行政罰款的藉口。

  近年來,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尾氣排放已成為很多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很多城市都開始對機動車尾氣排放實施常態化路檢。根據規定,西安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管理所一項主要職責,就是對轄區內機動車排氣進行路檢,查處違法排污行為。

  本來,與監測站定點定期的檢測相比,路檢對於高排放車輛等流動污染源的篩選、發現與治理,效果十分明顯。畢竟,很多車輛儘管能夠通過檢測站的檢測,但卻未必經得起環保部門的現場檢測。這是因為,在車輛年檢社會化改革之後,很多檢測站被私人承包,之前已存在的黃牛氾濫、弄虛作假等問題,並未得到改變,車輛代檢已經形成一條公開的利益鏈。

  在很多地方,只要肯交錢,“綠標”並不難搞定。據報道,楊先生的車輛,也是由一位孟某某代檢的,是否上線、上線了一次還是幾次,並不清楚。可以説,面對這樣的亂象,路檢不失為一項查漏補缺、嚴格執法的好辦法。2016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西安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條例》也明確規定,對於車輛環保檢驗中的弄虛作假行為,由環保部門責令改正,對機動車所有人處以5000元罰款,對機動車維修企業處以每輛機動車5000元罰款。

  但再嚴厲的罰則,其出發點與歸宿也應該是通過糾正違法違規行為,以保障大氣品質,而並不是落到罰款本身上,更不能搞什麼罰款任務、罰款指標。即便在路檢中發現定點車檢存在“虛應故事”的問題,也應該依照程式向上反映,而不能依樣學樣,也開始把執法弄成了競相罰款的分肥遊戲。當然,當地政府也應該從這一事件中吸取教訓,既要規範車輛路檢的資質、程式、罰則的適用標準,更要從源頭下力氣治理,杜絕車輛年檢中的種種弄虛作假行為。

  尾氣治理的目標在於達標排放,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應該恪守職責,質檢也好、環保也好,各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監管責任,不得輕忽,更不能以罰代管,乃至只剩下罰款一個辦法。如果各個環節全部失守,或者主動“放水”,或者參與“罰款”,到頭來,被損害的還是藍天白雲、公共利益。

  (作者:胡印斌)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