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就現實而言,因為市場波動的不確定性,“預期”的確是一個大致的估算。可是,這應該成為大量超高預期收益率出現的理由嗎?有沒有可能,這些“預期”裏面,有著人為拔高誤導消費者的情況?
實際上,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率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它是有一定的依據和一整套演算法的。那麼問題來了,市場上大部分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在3%—5%之間,那18%的“預期”是怎麼算出來的?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有人開玩笑説,就像扔一個硬幣,“預期最高收益率”不是正反面的概率,而是硬幣豎起來的概率。
“預期收益率”問題不少,想管住可不能光靠銀行“講良心”,最終還得靠制度。
比如,理財産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就該標明實現的概率有多大。或者換個思路,如果這個預期最高收益率實現的可能性小于一定數值,就不能標注在理財産品上。如此一來,這個沒譜的“預期”,就當它是浮雲好了。
當然,投資需謹慎,消費者自己也要搞明白。市場上大多數理財産品收益率是多少?這家銀行以往的産品收益情況如何?不管銀行“吹”得有多高,只有貨比三家,才能心中有數。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27日 10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