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築牢我們心中的石碑

2017年02月23日 13:30:16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新春在西藏走基層,有領導同志在採訪中談到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當年到任後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修繕了地區的革命烈士陵園”,從緊張的財政資金裏擠出錢來,讓被風沙侵蝕破損的園區重見肅穆整潔,讓為和平解放、平息叛亂而捐軀的英烈們安息于斯。在接到調令、離開當地的前一天調研中,他發現有的縣裏烈士陵園也已年久失修,於是連夜簽發最後一份文件,明確要求專項撥款專用修繕。

  天地英雄氣,韆鞦尚凜然。從“第一件事”到“最後一份文件”,貧困落後地區的錢袋子屢向公益事業傾斜,確實不容易。今天竭力守護那份血與火凝結成的榮光,是對蒼松翠柏掩映下的歸丘忠骨致敬,也是對黃河青山銘記著的壯闊史觀緬懷,更是對家國天下、英雄氣概的傳承。正是這無聲的寄語,讓民族危亡時刻的吶喊在和平年代續寫,寫下戍邊衛國、民族團結一首首“獻了青春獻終生,獻完終生獻子孫”的犧牲禮讚,傳唱久遠。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對理想信念的樹立、對革命傳統的承繼,離不開切實的物質載體與資金支援。但在個別地方,樓堂館所的建設不遺餘力,新城開發的打造毫不吝嗇,似乎在治理者的心目中,形象工程的“形象”更好,“短平快”項目的見效更快。殊不知,用錯誤價值觀指導的小算盤撥出的註定是一筆糊塗賬。文物保護的捉襟見肘,烈士陵園的破敗清冷,不僅令石碑蒙塵,更令共同的民族記憶蒙羞。

  不久前,備受關注的“狼牙山五壯士案”宣判並被強制執行,先烈的名譽終獲法治的洗刷。痛定思痛,類似的攻訐不少見,抹黑英雄事跡、鼓吹歷史虛無主義,玷污了聖潔的精神家園。“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不忘初心不在別處,就在紅色文化和英雄事跡中。忠魂未遠,與日月同輝。勿忘前人千古流芳的愛國愛民之心,我們才能“將記憶從幽冥中召回”,汲取到不可戰勝的磅薄力量。

  坐落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有一段罕為人知的故事。新中國成立之初條件比較艱苦,建碑需用山東嶗山大金頂上的石材,人工開鑿40多個炮眼,用100把鋼楔子、8個承重200噸的千斤頂才將300多噸的巨石剝離。而後,從山上到青島火車站連綿起伏的丘陵路上鋪設枕木、圓木,再靠3台進口大馬力拖拉機牽引前行。短短30公里運石路,竟整整走了34天。“故歷史觀者,實為人生的準據。”在技術日益發達、財力日漸豐厚的當下,著實沒有理由不懷揣“溫情與敬意”憑吊錚錚鐵骨、勉力錘鍊鍛造忠誠品質。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心中的石碑,乃是更為永恒的鐫刻。昇平日久,楊柳依依,不見“烽火揚州路”,但危機意識一日不可缺。近年來抗戰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設立,展現了中國人民牢記歷史、捍衛和平的堅定立場。更有人建議儘快制定國家英烈名譽保護法,對“去英雄化”的行為給予懲處。湔雪舊恥,贏得新生,依然需要時時守望信仰的高地,時時呵護思想的凈土,在我們的精神家園裏種下崇尚英雄、敬仰英烈的文化常青樹。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23日 04 版)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