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民網評: “一號文件”釋放的“舌尖安全”信號

2017年02月09日 09:33:22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原創稿
字號:    

  今年的“一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部署,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這場同樣在供給側發力的攻堅戰,被譽為塑造中國農業未來的關鍵之舉,涵蓋了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諸多方面,包括新發展理念、品質興農、體制機制創新等。其中,建立健全全産業鏈監管體系,加強産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等,尤為引人關注。

  “舌尖上的安全”之所以屢屢吸引眼球,有著深刻的現實原由。一方面,客觀上看,雖然當前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去年抽檢合格率達到96.8%,但是風險隱患並未完全消除,惡性事件仍不時發生,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微生物污染等問題依然突出。“讓消費者明明白白地消費”,就必須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透明無死角監控,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攻堅戰,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儘快縮小與人民群眾對農産品安全期望值的差距。

  另一方面,主觀上看,隨著農業技術水準的提升,“吃得飽”已成為過去完成時,“吃得好”正處於現在進行時,“吃得營養健康”更是新趨勢、新要求。比如説,老膠片裏的年夜飯講究的魚肉豐盈,早就被日常飲食任性超越。於是,國內農産品的“大路貨”便很難賣上價,相反來自他鄉的香米、車厘子、鮮奶“漂洋過海”走俏了起來。換個角度看,滿足這些異軍突起的個性化需求,不僅要開發個性化供給,還要把所有的供給寫滿綠色和生態的“競爭標簽”。

  可見,“安全”二字寫在每一份包裝袋上,寫在每一個生産流程上,我們農業的中高端供給才能更有保障,農産品的中高端品牌才能真正擦亮名片,群眾才能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同樣,老百姓買賬的農産品才能適銷對路,不再積壓滯銷,告別“谷賤傷農”的悲劇。而這一艱難的改革過程,本質上説就是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朝著綠色、安全的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歷史性轉變,離不開政府的調控與引導,更需要競爭活力的激發與釋放。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饑凍聲”。越是激烈的轉變,越要顧及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從國內外的一些經驗來看,隨著農業産業化的升級以及綠色生態標準的提高,資本、權力都可能成為侵犯這一弱勢群體的新因素。所以,在改革中加強對農民權益的保護,既要“攻”又要“守”。“攻”的是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進生産的全程機械化、智慧化,讓臉朝黃土背朝天成為歷史;“守”則要靠市場、要素、主體的激活,營造濃厚的法治與創業環境,讓廣大農民品嘗到“舌尖安全”的甜頭,從而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持久的新動能。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