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中青報:農業結構性矛盾:如何從夠吃邁向吃好

2017年02月07日 11:18: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原標題:農業結構性矛盾:如何從夠吃邁向吃好

  長期以來,我國的糧食政策和工作重心,一直是緊緊圍繞吃飽、夠吃做文章。但是隨著宏觀經濟連年增長,與許多其他消費領域一樣,人們對於農産品的需求,已經超越了“供給不足”階段,明顯開始追求如何能夠“吃好”。

  不出意料,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依然是關注“三農”。這已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4次聚焦同一主題,足見“三農”之於中國經濟社會的分量。但是,今年的一號文件也顯然不同以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一號文件最為突出的表述。

  長期連續地關注三農主題,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在各行各業的鋪天蓋地,很容易讓人産生理解上的路徑依賴,誤以為不過是農業領域也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表態”。其實,如果稍加審慎地對當前農業予以觀察,哪怕僅留心一下我們身邊的農産品供給,就會清楚地捕捉到當前農業存在的問題:矛盾主要是結構性,問題主要出在供給側。

  直觀表像上來看大體有兩點:一是糧食的産能已不是緊迫問題。2004年至今,我國糧食生産已連續12年大豐收,而且糧食産量還有繼續增加的空間。從夠不夠吃的角度,目前不存在重大缺口。二是糧食價格內外倒挂。根據相關統計,稻穀、小麥和大豆這三種糧食國內平均價格從2010年開始超過了國際市場的離岸價格,到2013年已經全面超過了配額內進口農産品的完稅價格。目前小麥、大米和玉米的國內價格比完稅價格分別高34.2%、39%和43.8%。

  如此態勢造成的現實困窘當然不言而喻。為了保障我們這種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國家目前對糧食生産採取保護性的最低收購價政策。但在生産成本不斷上升、糧價內外倒挂的情況下,收儲上來的糧食積壓嚴重,難以通過市場予以消化;同時,價格倒挂也使得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到打擊。

  由此,中國當前的糧食安全問題,不妨説已經轉化為農業産業的安全問題。

  上述兩點,從宏觀角度勾畫了農業當前面臨的形勢。但實際上還有一點,我們從日常生活中能夠清楚感覺到,卻在很長時間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我國目前本土的農産品供應,大路貨多、精品少,能夠讓消費者産生信任的精品更是少之又少。

  坦率地説,恰恰是這第三點,恰恰是如何打造知名品牌的精品農産品,可能是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最大挑戰。長期以來,我國的糧食政策和工作重心,一直是緊緊圍繞吃飽、夠吃做文章。但是隨著GDP連年增長,與許多其他消費領域一樣,人們對於農産品的需求,已經超越了“供給不足”階段,明顯開始追求如何能夠“吃好”。

  近幾年以來,從國外進口的農産品持續增長,其價格也遠高於國內同類産品,可消費者依然趨之若鶩。雖然存在某種偏頗的消費心理因素,但無須諱言的是,許多進口農産品的品質和品牌美譽度,都顯著高於國內同類産品。國內消費者去國外搶購日用消費品的一幕,其實已經在農産品領域上演。

  因此,壓減低端供給、增加高端供給,順應國內食品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為市場提供更多的綠色優質農産品和農業生態服務,在保證“吃飽”的同時更多考慮如何讓人們“吃好”,這些極為實際的問題,其實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大主題的現實基礎。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