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冷了“紅包” 暖了親情

2017年01月13日 10:1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企業借春節等重要節日推廣産品時,應考慮公眾感受和社會影響,讓“紅包”行銷更加人性化。希望在即將到來的春節裏,我們的生活能少些“搖一搖”,多些“陪一陪”“聚一聚”“嘮一嘮”,別讓商業味沖淡人情味

  春節的腳步近了,“搖一搖”卻要離我們遠去了。最近,騰訊表示2017年春節期間微信可能退出“紅包”大戰,不再推出“搖一搖搶紅包”活動。這意味著過去那種幾億人同一時刻搖動手機的盛況或將不再出現,部分用戶為此感到失落,但更多人則為此點讚:這些年“搶紅包”帶給春節的負擔,確實該減減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坐在你面前,而你卻在低頭搶‘紅包’。”每到春節,一波又一波的“紅包”雨,讓節日變成了低頭族最忙碌的時刻。手機不離身,時不時劃開螢幕看看,成為很多人節日裏的常態,生怕“一不小心,就錯過了幾個億”。

  統計顯示,2016年春節期間,微信“搖一搖”參與人數超過1.8億人,共搖出1.82億個“紅包”,最多的單人搖了1.3萬多次手機。與此類似,首次參與“春晚紅包”活動的支付寶發出8億元現金“紅包”,“咻一咻”互動平臺總參與次數達到3245億次。此外,在兩大平臺“紅包”行銷活動的帶動下,春節期間共有5.16億人參與了微信“紅包”收發,總收發次數達到321億個,比上年增長了近10倍。

  從最早的電話、短信拜年,到如今的微信、“紅包”拜年,基於現代通信方式不斷發展所衍生出的過節方式,確實給我們的節日生活增添了幾分喜慶色彩。久未聯絡的好友間通過“紅包”互動聯絡一下,天涯若比鄰,“包”雖不大情誼深厚。然而,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紅包”大戰,卻又讓比鄰若天涯,無休無止的搶發“紅包”,佔據了寶貴時間,疏遠了親情友情,淡化了傳統文化。媒體調查顯示,2016年春節期間,父母最不希望子女做的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長時間玩手機或上網,比例高達85%。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裏最重要的節日,最大的“紅包”莫過於親情。經歷搶票大戰,挨著天寒地凍,遊子們千里迢迢輾轉歸家,為的就是陪陪父母,見見親友,而不是換個地方玩手機。“紅包”可以有,但不能成為春節大餐的主菜,更不能成為春節的全部。正如“微信之父”張小龍所説,微信只是一個工具,希望在春節期間微信使用者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企業借春節等重要節日推廣自己的産品本無可厚非,但也應該考慮下公眾感受和社會影響,讓“紅包”行銷更加人性化。比如,搶“紅包”的時間,應避開一家人團圓吃飯、拜年串門等重要的時刻;搶“紅包”的方式,不要再單純拼體力、拼時間、拼精力,而是以搖號、競猜、遊戲之類的方式拼運氣、拼智力、拼技巧,讓大家在春節裏能更好地放鬆身心,既享受到網際網路科技的便利,又不影響節日裏的正常生活。

  而在“紅包”之外,春節的商業行銷似乎還可以更豐富多彩些。比如,把推廣搶“紅包”的錢拿出來,鼓勵大家讀幾本好書、猜猜傳統的燈謎、上傳幾張全家福,雖然沒有“紅包”來錢快,但類似這樣的行銷手段,契合了春節的傳統文化,既傳遞了濃濃的年味和親情,又讓節日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一定會釋放出比“紅包”更長久的生命力。

  如今,手機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夥伴,朋友圈、微博、公眾號,正在深深融入很多人的日常生活。越是這樣,企業在開發移動網際網路功能時,越要考慮其對人們生活、文化、心理、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影響,讓用戶既享受其便利,又不為其所累。事實上,任何一種商業行為,想要取得長遠競爭的優勢,就必須尊重文化傳統、尊重人性需求,以一時的嘩眾取寵贏取用戶,甚至“綁架”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到頭來只會引發社會的集體反感。希望在即將到來的春節裏,我們的生活中能少一些“搖一搖”,多一些“陪一陪”“聚一聚”“嘮一嘮”,別讓商業味沖淡人情味。(吳秋余)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