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錢江晚報:紅包取代敬老卡,年輕人要學會體諒

2016年06月27日 13:16:00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原標題:紅包取代敬老卡,年輕人要學會體諒

  昨天零時起,上海自2009年實施的“7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政策戛然停止。所有持“敬老卡”的滬籍老年人乘坐公交和軌道交通線路時,都需投幣上車。

  幾乎絕大部分網友對上海這項新政表示贊同,認為“幹得漂亮”。然而在贊同的聲音中,有一條頂在某網站跟帖“頭條”的聲音卻相當刺耳:“這班老傢夥早都該讓他們付費坐車了,仗著免費乘車的便利條件,偏偏在高峰時段和辛苦工作的年輕人搶座佔位,非常討厭。”在10萬+的跟帖中,這句牢騷話被頂了將近2萬次,足見兩代都市人在公交工具上為一個座位的矛盾有多突出。

  上海這項新政,無疑是主要衝著緩解公共交通工具、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的壓力而來的。它表明,解決類似于公共交通工具上的這種幾乎到了不可調和程度的矛盾,光靠道德約束無濟於事,它更加需要的是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在“敬老”的舊政上動土,誰都不敢也不能減了“蛋糕”的分量。這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社會,給老年人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也因此,上海對於“敬老卡”取而代之的“紅包”,是今年5月1日起發放的“老年綜合津貼”,以及由商業保險公司推出的一款“保險交通卡”。前者將受益群體擴大到65周歲,由過去的覆蓋全市170萬人,擴大到270萬人;每年財政補貼由過去的8.5億元,增加到超過33億元。後者則通過“自主支配”的方式,讓購買這張“保通卡”的滬籍老人,在工作日非高峰時段、節假日,全天免費乘坐上海市除行駛高速公路線路、機場線、旅遊線及磁浮線以外的公交和軌道交通線路。

  上海這一招,是用更加“敬老”的方式,同時達到了“愛幼”的效果,它本意是用來解決社會矛盾的,而不是用來為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衝突而“勸架”的。這一點,還在青年或者壯年的人們,應該體悟這項政策的良苦用心。

  這幾年發生在公交車上“該不該讓座”的矛盾衝突,是中國城市人口急劇膨脹與老齡化程度的急速提升的碰撞産物。因此,一定意義上,它既不表示整個社會都在“道德滑坡”,更不能從中驗證出“壞人變老了”,而是我們解決社會矛盾,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

  上海新政,是升級版的敬老新政。數據顯示,2009年上海市開始實施“7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政策之初,巴士集團所屬路線老年人免費乘車佔比為5.7%,以後逐年增加,去年提升至10.6%,日均老年人免費乘車約為41.26萬人次。它表明,老年人的身體素質和願意通過公共交通出行的需求在同步提升,而“上班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壓力在加大。前者是好事,後者是麻煩事。

  既把麻煩事解決了,又要把好事做好了,這是現實的矛盾通過不矛盾的方式去解構的一個執政樣板。社會為之叫好的,應該是執政理念中充滿的愛意,而不是簡單快意的解仇功利。該讓座的時候還是應該讓座,該體諒的時候還是應該體諒。用愛的方式,而不是用恨的方式去解決擁擠問題、讓座問題,需要整個社會都持一顆寬容的愛心。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