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大學教育重在培養一代“新民”(憑欄處)

2016年12月15日 16:15:3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當前,我國正在如火如荼地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明確大學人才培養的目的顯得格外重要。

  我國古代經典《大學》一書開章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子在《大學或問》中認為:“大學”有“開發聰明,進德修業,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梅貽琦先生亦強調:“大學新民之效,闕有二端。一為大學生新民工作之準備;二為大學校對社會秩序與民族文化所能建樹之風氣。”在先賢看來,屬新民者,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麼在現代社會,又如何為“新民”做出新的解釋呢?我以為,“新民”即要具有新觀念、新思想、新境界,以更加理性的精神、更加寬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積極的心態、更加堅實的專業知識,站在時代發展潮頭,引領或助推時代發展。

  大學生是由優秀青年構成的群體,他們具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活力和發展潛能——沒有包袱,沒有負擔,精神純樸,性情可塑,他們本能地傾向於超越現實、崇尚理想,開拓未來、創造新生。用17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的話説,教師的重要工作就是在學生身上“培養風度,培養心智;養成良好的習慣,堅守德行與智慧的原則;一點一滴地傳授關於人類的觀念;使學生喜愛並模倣良好的值得誇獎的行為。”愛因斯坦認為,不只是進步的技術使人類直接面臨危險,務實的思想習慣也會造成對人類互相理解的窒息。竺可楨也説:“大學教育的目標,決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會、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因而,真正的大學教育應該不僅僅是用某種既定知識教導訓導年輕人。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