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與機器誰冷漠?

2016年11月07日 10:12:27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趙春青 畫

  有很多事情,再先進的機器,目前也是做不到的;有很多時候,讓自己原本機械性的工作更熱情,在完成本職工作後多給別人一些溫暖,原本平淡的工作也就有了更多色彩。

  最近有這麼一個頗有些溫暖的新聞,一位農民工在西安的銀行取款,看到地面剛拖乾淨,於是脫掉鞋子進去,儘管銀行保安再三説沒事,地面臟了再拖就可以,但農民工還是執意脫下了鞋子,覺得自己鞋上有泥。

  從照片上看,農民工取款的地方是自助取款機。

  幾臺自動存取款機,往往是當下許多地方銀行營業網點的標配。除非開戶辦卡和挂失,客戶幾乎不用到櫃檯上和人打交道。

  技術進步,網路發達,機器給人帶來了很多方便。

  以前可不是這樣。多年前畢業時,因為是經濟類院校,所以去銀行是首選,當然,銀行招人也多。畢業生就業辦公室裏,拿著三方協議的人不外乎分為兩種,一種是準備簽銀行的,另一種是準備和其他單位毀約簽銀行的,甚至有放棄當公務員的。

  “小舒同學,以後出來吃飯我們請你。”畢業散夥飯上,在一片西裝革履中,我還真的有些不能適應。

  不過真到了銀行,大部分人做的其實是機械性的工作,接聽電話,一遍一遍地推銷信用卡,還有坐在玻璃後面,面對著一撥又一撥的客戶。“每天就過得像‘植物人大戰僵屍’裏面的豌豆射手一樣”。

  “可是你不覺得你幫助很多人解決了問題麼?”同學聚會上我反問,大家大多搖了搖頭。“有一個老人來櫃檯交水電費,經理不收,説必須去機器上交,老年人哪會用機器。最後老人有些生氣地説,如果你們把什麼都推給機器,還要你們做什麼?”大家沉默。

  過了兩年,果然如這位老人所説,來櫃檯辦業務的人越來越少,甚至維持這麼多的人工網點都沒有必要了。不少人不再每天像豌豆射手一樣坐在櫃檯後面,而是背上了一年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理財銷售任務,在把七大姑八大姨的電話打了一遍之後,一些人最終還是選擇了離職。

  如果人和機器一樣冷漠,還要人做什麼呢?

  很多很多年前,大概還是在我出生之前,有一部香港電影很火,叫《巴士奇遇結良緣》。男主角最早是個巴士公司的抬桿人,後來改成電動桿,他就去賣票,真誠的服務給自己贏得了愛情的眷顧。後來巴士公司改成投幣,售票員無事可做,他歷經辛苦,考下了巴士駕照,變成了司機。

  常説機器替代人,但是人有機器不具備的很多東西。人有學習能力,可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情感的,會溝通的,能夠真誠待人。

  讀研的時候,我每天都要坐一輛首班公交,有一個女司機,冬天裏,她的車最暖和,夏天時,她的車最涼快。我問她為什麼,她説,過去自己是售票的,後來改刷卡後不得不學了開車,一個女同志學開大車很不容易,所以很珍惜這份工作。

  於是,這位女司機每天都會早到十分鐘,發動車子打開空調,讓上早班的乘客們冬暖夏涼,後來她評上了勞動模範。

  我一直覺得,她當勞動模範當之無愧。早起十分鐘看似很容易,但能想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的,並不是易事,不信三九天你和被窩早告別十分鐘試試?

  有部描寫未來的英劇叫《真實的人類》,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機器人走進了千家萬戶,小孩子放棄了學習,反問家長,如果機器人已經能做到這些,我們還費勁幹什麼?

  有很多事情,再先進的機器,目前也是做不到的;有很多時候,讓自己原本機械性的工作更熱情,在完成本職工作後多給別人一些溫暖,原本平淡的工作也就有了更多色彩。如同這則暖新聞裏面的那位保安,如果他只是一直拖地而沒有説那一句溫暖的話,事情的結局,或許又會不一樣。

  那麼,今天,你有沒有帶著笑臉,去面對工作,面對身邊的人呢?(舒年)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