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不讓市場説話,誰也治不了“煤超瘋”

2016年11月07日 10:10:0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國家發改委日前召開“規範煤炭企業價格提醒告誡會”,原因是近期煤價的瘋漲。 發改委要求,煤企要主動降價。對此,有分析稱,這可能只是第一次降價要求,未來並不排除還會有更多降價的要求。

  此輪煤價瘋漲,本身就是依靠行政拉動的結果。如果不是“有形之手”對煤炭市場的過度干預,以及在煤炭去産能方面的市場化不夠,煤炭價格也不可能出現這樣無節制的上漲。所以,也就只能用行政手段干預煤價。

  煤炭價格,實際已陷入與房價相同的困局。如果政策過嚴,市場就會立即陷入低迷,煤價也再次出現大跌,企業關門、歇業、員工待崗現象再現,回過頭來,再放鬆政策。政策一放鬆,煤價再度瘋漲,形成惡性迴圈。類似的問題,實際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價格改革、信貸政策調控中就已經反覆出現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市場化程度還不高,企業的市場意識還不強,通過行政手段的擺弄,還會有比較好的效果。現在,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也已經大大增強,為什麼還要頻繁使用“有形之手”來對市場進行干預呢?去産能難道依靠市場真的解決不了嗎?非要用行政手段下達去産能指標嗎?

  煤炭行業去産能,實際上就是誰的市場競爭能力強,誰就生存下來,否則就淘汰。強行用行政手段去産能,只會越去越亂,越去産能越多。在企業的市場化意識已經比較強的大背景下,利用市場對煤炭去産能發揮作用,效果應當可以很好。關鍵在於,政府要制定出去産能的規則,亦即達不到市場要求,滿足不了環境、安全、産品品質等方麵條件的,自然淘汰,那麼,這樣的去産能就能真正達到目的,而不是給地方政府、煤企下達去産能任務。以“任務”的方式去産能,不可能産生理想的效果,也不可以一勞永逸。更多情況下,只會動一動、收一收、松一松、再膨脹,最終,讓企業的市場意識也慢慢消失。

  試想一下,在普通工業産品、生活必需品等方面,政府並沒有用行政干預的手段,不是也運作得很好,也沒有出現煤炭、鋼鐵等方面的問題。而煤炭、鋼鐵等行業出現的問題,更多的不也是因為行政干預過多造成的。既然有成功的經驗,為什麼不用,還要在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很顯然,它還是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關係沒有理順的表現。

  有關方面不要再去做要求煤企降價的無用功了,事倍功半的方式,只會讓市場越來越不規範、價格越來越扭曲。煤炭價格上漲之時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總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如何在規則上去完善,在制度上去健全,在監管上去嚴厲。特別是規則,必須用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方式,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讓市場對企業的行為進行規範和約束。

  不僅是煤炭行業,鋼鐵等産能過剩行業也是如此。必須注意到的一個事實是,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干預的情況下,是不可能不與企業結成統一戰線的,也是不可能真正執行中央政府的要求。唯有市場,才能讓地方政府擺脫與企業的聯手,才能讓地方政府無法對過剩産能予以保護、對落後産能予以支援。

  如何通過市場對去産能發揮作用,是有關方面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去産能,只能用市場手段,讓市場對“煤超瘋”進行整治,這就是現實。(艾琳)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