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與殘疾人一起成就“追夢人生”

2016年09月20日 10:3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幫助殘疾人的事業沒有終點,需要進一步完善殘疾人設施,努力在全社會營造關愛、幫扶殘疾人的氛圍,給殘疾人提供更寬廣的舞臺

  “大寫的棒!感覺太激動了!淚流滿面,淚流滿面。”“最棒的中國軍團!每一位運動員都值得尊敬!”“他們才是真正用盡了洪荒之力!請給他們多一些掌聲!”……裏約殘奧會落幕之際,中國代表團以輝煌戰績定格歷史瞬間,網友紛紛留言,抒發內心難以抑制的敬佩和激動。

  的確,最是拼搏動人心,更何況是在每一個瞬間都令人感動的殘奧賽場。在本屆殘奧會上,中國運動員身殘志堅、奮勇爭先,靠頑強的意志品質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中國代表團共有307名運動員參加17個大項、328個小項的比賽,以絕對優勢贏得金牌榜、獎牌榜雙第一,並在輪椅競速、輪椅擊劍、皮划艇等項目上取得長足進步,堪稱歷史最佳成績。從雅典到北京,從倫敦到裏約,正如國外媒體評論,中國運動員再一次“主導”了殘奧會賽場。

  殘疾人運動員征戰競技體育,本身就意味著需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完成殘奧會三連冠的乒乓球選手馮攀峰,初練乒乓球時冬訓沒有暖氣,坐著鐵圈輪椅,手腳都是凍瘡;成就殘奧會“十金王”的游泳運動員許慶,每天都要遊1萬米。儘管他們很難上新聞頭條,也沒有郎平、馬龍那樣家喻戶曉,但他們在體育精神層面所抵達的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殘疾人參與競技體育不僅要克服特殊困難,同時也面臨著更高的健康風險。舉重運動員崔哲因小兒麻痹留下腿部殘疾,參加三屆殘奧會都曾遭遇甲亢的侵襲,卻依然勇敢堅持。9月17日,伊朗運動員巴赫曼哥巴內扎德在C4級公路自行車賽中意外跌倒受傷,送醫途中突發心臟驟停、不幸離世,為殘奧會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在永不言敗、挑戰極限的背後,殘疾人運動員的每一份付出、每一滴汗水,都值得我們起立鼓掌。

  “殘奧會給了一個夢讓我去追,這樣的‘追夢人生’挺美妙的。”剛滿14歲的游泳選手徐佳玲5歲時因車禍失去左臂,是游泳讓她重新找尋到人生的意義。體育不只是為殘疾人打開了一扇實現價值的嶄新窗口,也是目前殘疾人康復的重要手段。體育甚至能帶來“奇跡”:中國女子輪椅籃球隊的一名隊員,在經過多年的輪椅籃球訓練後,原本癱瘓的雙腿竟然有了一些知覺。參與體育運動,如同獲得一次重生,讓無數殘疾人重燃生命的火焰,重樹生活的信心。

  應當看到,中國運動員在殘奧會上之所以能屢創佳績,一方面是系統支撐完備、訓練選拔科學,而深層次原因則在於,我國致力於不斷改革創新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理念和模式,通過打造以康復、共用為底色的體系,聯通了殘疾人康復與專業體育訓練。目前,全國範圍已有34個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在殘疾人當中開展體育康復也日益普及。發展殘疾人體育事業,正成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有8000多萬殘疾人,涉及兩億多家庭人口。“解放他們自己,也解放他們的家庭”,正如中國殘奧代表團團長張海迪所言,怎樣進一步完善殘疾人設施,努力在全社會營造關愛、幫扶殘疾人的氛圍,給殘疾人提供更寬廣的舞臺?這些問題,無疑需要繼續思考。激發“我們的霍金”與培育“我們的喬布斯”同樣重要。

  “這裡有的不只是感動,還有溫暖和力量。”奧運會官微發佈的一則微博,映照著殘奧事業所蘊含的獨特價值與魅力。裏約殘奧會結束了,而幫助殘疾人解放自己的事業,永遠沒有終點。 (李浩燃)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