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每年每人平均8瓶的輸液體量,中國被稱為“輸液大國”。2016年,隨著江蘇官方在部分醫院叫停門診輸液醫學行為,山西長治等多地也紛紛跟進,“小感冒大輸液”的畸形醫療狀況正在得到改善。(中國新聞網8月31日)
取消門診輸液的意義當然有,但不宜高估。以我親身就診經歷為例,因為門診輸液挂水被取消了,醫院就改為在急診輸液——去門診看病,被告知問題很嚴重,需要輸液,然後轉到急診。過度醫療並不會因為取消門診輸液的決定顯著改善。
是否輸液只是表面問題,實質問題是是否存在過度醫療思維。如果存在過度醫療思維,即使取消了門診輸液,問題在其他治療環節也會體現。
為何會有過度醫療思維?這跟與患者自身有密切關係。很多疾病是有其週期的,哪怕是最輕微的感冒,也可能要2天才好。但患者不願意等,為了讓自己快點好,就希望下重藥。這種浮躁的心理和急於痊癒的期待,讓過度醫療有了市場,至少患者一般不太抵觸。
同時,緊張的醫患關係導致醫生也願意用過度醫療來規避責任、迎合患者。過度醫療避免了診斷的隱患和疏漏,讓患者在短時間見到療效。如果醫患關係並不融洽,醫患之間缺乏足夠信任,患者相信儀器和藥品勝於相信醫生,醫生寧願讓患者作不必要的檢查,吃更多的藥品,輸更多的液,也不願日後被患者投訴、找麻煩。結果,過度醫療成為醫生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過度醫療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醫生角色因為醫院性質産生的模糊。當醫院承擔盈利任務時,這個任務必然分解、傳遞到醫生身上。這就可能讓一些醫生陷入角色分裂:是把治愈患者放在首位;還是把科室盈利放在首位。過度醫療好像中和了這種矛盾:過度醫療既可以把患者治好,也可以實現科室的盈利。
取消門診輸液可以讓醫院和社會更重視過度醫療問題,但因為資訊不對稱,一般患者對過度醫療並沒有太強的自我保護能力。這就需要對過度醫療思維作更深層的矯正和更徹底的清除:一方面,改變人們的就診觀念,尊重醫學規律和醫生診斷;另一方面,明確醫生的定位和角色,構建更為和諧的醫患關係。這兩個方面的改進與改革任重而道遠。(李劭強)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