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清華老師被騙:批判的價值次序不能顛倒

2016年09月01日 09:09:01  來源:紅網
字號:    

  8月30日,網上傳出一份“警情通報”圖片,稱“8月29日晚上11時許,中關村派出所110接報:海澱區藍旗營小區清華大學一老師,被冒充公檢法電信詐騙人民幣1760萬元”,圖片右下方署名為“清華大學液晶大樓物業服務中心”。對此,30日晚,北京海淀公安分局發佈通報稱,針對網傳某大學一老師被電信詐騙的情況,警方已介入調查,正在全力開展工作。(8月31日 《北京青年報》)

  電信詐騙,清華大學老師,1760萬元,當這幾個新聞要素擺在面前時,哪些要素更有評論價值?哪些要素更能吸引眼球?

  顯然,最值得批判的是電信詐騙者。前不久,山東準女大學生徐玉玉因遭遇電信詐騙,抑鬱去世,引發世人對電信詐騙極大關注。雖然騙子全部落網,但是公眾對於電信詐騙現象的關注,至今仍未退潮。如今,清華大學一老師又被曝遭遇電信詐騙,而且被騙金額高達人民幣1760萬元。這一新聞迅速升溫,其動因很好理解:一是,電信詐騙仍是當前社會熱點,二是,新聞當事人是著名學府老師,屬社會精英人士,加上被騙金額巨大,具備較大新聞價值。然而,關於此案的輿論,目前呈現出較為複雜的狀態,在譴責騙子、呼籲執法部門介入的主流聲音之外,卻有部分人偏離電信詐騙案件,去關注“清華老師為何有這麼多錢”。

  比如,已有網媒刊文《清華大學一老師被電信詐騙1760萬!我只想知道ta到底能賺多少錢?》,引得網友議論紛紛。不是説高校教師收入問題不值得關注,相反,不同地域間、學科間高校老師的收入差距問題由來已久,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議題。然而,在這個詐騙案件尚未破獲,相關電信詐騙的事實細節有待調查核實之際,如果報道整篇不談電信詐騙本身,不去調查、批判詐騙案件,卻把精力放在打聽當事人收入來源的途徑上,不説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起碼也是嚴重跑偏了的。

  實際上,當前我國高校老師實行的是績效工資制,名校老師通過合法方式獲得高收入並不奇怪。退一步講,即使該老師的1760萬元鉅款不是來自本職工作,而是其他兼職途徑獲得,或是來源於炒房炒股票等,那也應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只要不是非法收入,外人就無權置喙。

  當前,電信詐騙備受詬病,儼然已成社會痼疾,相關騙局層出不窮。這一嚴峻的社會問題,有待各方去深入調查、追問。如果不去批判電信詐騙案件的始作俑者和運營商等不作為者,而去批評受害人所在群體的收入問題,或去打探案件受害人的收入來源,以滿足有些人的獵奇心,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批判價值次序,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值得引以為戒。

  文/柯銳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