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小學生迎來了新學期和開學第一課。比如,在長沙,很多小學就為小一新生舉行了“開筆禮”儀式,孩子們一撇一捺地書寫大寫的“人”字;六年級的學生牽著一年級孩子的手,一起走過“成長之門”;創客小達人也紛紛登場,展示暑期的優秀創客作品……為了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學期起點,老師們動足了腦筋。
與此同時,很多大學也進入迎新時間,有趣的迎新橫幅和校長致辭在高校傳播。在經歷高考洗禮之後,孩子們重整旗鼓,開始新的生活。對於他們而言,這是一段新旅途——離開父母,真正開始集體生活,真正學會獨立。而將小學與大學放在一起對比,我們便可以發現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
一方面,小學是一個人價值觀開始形成的階段,希望孩子快樂成長是全社會,尤其是家長們最關心的事;另一方面,大學是孩子成人的階段,這個階段決定著孩子今後人生的價值品質和社會坐標,其中的很多細節也都折射著“可憐天下父母心”。二者對於孩子來説都是嶄新的關鍵起點。
而從縱向來看,從小學到大學,我們的孩子學習了很多知識,也面臨著成長的困惑。基於一些社會問題,如何培養孩子,如何培養未來中國的中堅力量也是媒體關注的教育話題。過去,家長們一直重視孩子的考分,在媒體批判之下,我們開始糾正高分低能。可是,直到今天,很多家長可能依然沒有一個將孩子小學和大學合併思考的教育思維體系。比如,很多家長關注孩子的素質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才藝,卻忽視對他們的挫折教育。其實,人的一生需要越過千溝萬壑,是一場長跑,起跑點和起跑速度固然重要,但最先撞線的一定是那些心臟耐挫的人。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一直在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卻往往忽略他們的規則意識。即便已經走進大學校門,有些孩子有文化卻並不一定有教養。是的,有文化和有規則意識、有教養是兩碼事。比如,有些博士有知識有文化卻論文造假,甚至還不以為恥。在他們眼裏,知識文化只是為其謀取利益和便利的工具,而不是修養身心的途徑。相反,有教養的人則不同,他們可能沒有文化,但一定有規則意識,他們不會厚著臉皮為了自己的利益去侵害公共利益。當別人都在踐踏規則的時候,有教養的人依然可以走得很直很正。他們不會為了圖幾分鐘的便利,或者張揚自己的個性,而行為逾矩。未來的中國社會,需要知識精英,更需要有教養的社會公民。
事實上,在我國,長期形成的“4+2+1”的家庭結構模式,已使得一些孩子形成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邏輯。這些孩子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這一代孩子,小時候摔一跤,父母和爺爺奶奶為了哄他們,都會去拍地板,當著他們的面怪地板。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成績考得好而給他們豐厚的物質獎勵,卻不會因為他們做了一件好事而表揚他們。這是家庭教育問題。其實,我們在重視孩子成績教育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孩子的心理教育。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長大未成人。
對於孩子成長的話題會有很多困惑,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這些困惑。解決問題,重點不在找到一所好學校,而是要認識到讓孩子快樂成長與讓孩子經歷成長的磨煉並不衝突,要讓孩子一直以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為方向。孩子需要愛,但是不需要溺愛;孩子成長需要雞湯,但是不能僅僅喝雞湯。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開學第一課”的啟迪性應大於形式感,不僅要啟迪孩子,還要啟迪社會與家長。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父母和學校在向孩子傳遞偉大教育理念的同時,不要暴露功利的自己,不要用功利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對未來人生的判斷。家長和學校應該將小學和大學的教育過程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今天給孩子一個美好、合乎成長規律的童年和青少年,明天孩子就能還我們一個更好的未來。因此,在孩子成才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嚴肅思考自己對他們成長産生作用的所有行為方式。(文峰)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