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別讓詐騙“私人定制”(民生觀)

2016年08月29日 11:11:2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網際網路上,我們不得不留下資訊,但我可以留,你不可以漏,更不能非法買賣

  中了騙子圈套,大學生徐玉玉不幸離世。消息傳開,人人痛惜。截至目前,涉案嫌疑人已經全部落網。人們剛有些寬慰,可是,又曝出了類似的“中招”悲劇。

  為啥騙子能夠屢屢得逞呢?是套路太深嗎?

  之前,我不這麼認為。總覺得騙子要麼就是海量群發的短信:“我是房東,卡號變了,房租打到我老公卡上,卡號是……”,要麼是跟資深“單身狗”説,“你兒子在我手上”,這能騙誰啊!

  直到幾天前,我接到一個電話:“某某先生,你好!我們想給您提供婚姻介紹服務!” 我問:“你怎麼知道我沒結婚?”她説:“我們的資訊來自某某佳緣網站,你的網名是不是叫‘閒得清淡’?”

  我當時就蒙了:他們怎麼知道的?

  回到“徐玉玉事件”:家庭貧困,全家人主要靠父親在外打工維持生計,需要資助,而她正好符合一項正規助學活動的條件,並且剛剛接過來自這項真助學金的電話,就在這個時候接到了詐騙電話,聲稱你有一筆助學金要發放。換你,你能不能分清是李逵還是李鬼?

  這是巧合還是資訊洩露,有待進一步調查,但是,我們的個人資訊在網際網路世界裏穿行,姓名、性別、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甚至考研、出國、申請助學金等資訊,構成了個人軌跡,一旦這些資訊被人利用,精心“量身定制”了一套詐騙方案,那麼我們很可能就會落入圈套。

  咱們的資訊怎麼就被偷走了呢?

  有自己的責任。想想在路邊為了要那個幾塊錢成本的玩具而掃過的碼、隨手註冊過的APP、在網上填過的各種表格,都有可能被人拿了去。以後應該多上點心。

  但是,僅憑自己小心,不可能做到“雁過不留痕”。在網際網路上生存,每個舉動都會生成數據,要享受更好的、更個性化的服務,更得讓渡更多的個人資訊,讓人怎麼防?所以,關鍵還在那些轉手倒賣的黑手。為了賺點兒小錢,不顧會對別人造成多大的損害。至於那些不經意將自己掌握的大量公民資訊洩露出去的機構,尤其是有意洩露以牟利的國家單位工作人員,更是難辭其咎。

  網際網路上,我們不得不留下資訊,但我可以留,你不可以漏,更不能通過非法買賣,讓資訊成為“私人定制”的謀財害命工具!應該為“裸奔”的個人資訊披上更安全的外衣了。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29日 12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