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慈善立法從善如流的示範意義

2016年03月10日 11:15: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慈善法》自提出建立至提請審議,已有十年時間。這個磨礪過程,會讓《慈善法》不斷對社會顯示出積極的示範作用,而最終通過的法律文本,也將更好地發揮出“善心不可欺”的社會底線作用。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昨天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慈善法》草案提請大會審議。草案對網際網路公開募捐作出最新規定,慈善組織通過網際網路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資訊平臺發佈募捐資訊,也可以同時在其網站發佈募捐資訊。這意味著,最新版草案放寬了通過網際網路公開募捐的限制。

  近年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蓬勃發展,民間公益組織大量涌現。公益慈善方興未艾,但“郭美美事件”、各類網路騙捐事件以及一些基金會因透明度不足引發的爭議,都讓公益慈善公信力遭到極大打擊。不斷出現的爭議,凸顯了我國慈善制度法規環境的滯後,出臺《慈善法》也就成為迫切需求。作為我國慈善事業第一部基礎性和綜合性法律,《慈善法》對慈善機構的設立、運作、投資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規範。

  此次提請全國人大大會審議前,《慈善法》草案曾于去年10月底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當時,《慈善法》草案最引人關注的焦點,就是逐步放開公募權。目前除少數試點地區外,全國只有少數慈善組織具備公開募捐的資格。但同時,去年公佈的草案也有一個頗具爭議的“吐槽點”,原草案規定,只有在省級以上民政部門登記的慈善組織,才享有“可以在其網站發佈募捐資訊”的權利,其他註冊層級較低的慈善組織,只能在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平臺發佈募捐資訊。慈善組織註冊的層級,與其信用和運營情況並沒有必然聯繫,因此這種將慈善機構人為劃出三六九等的做法,令輿論産生爭議。

  值得欣慰的是,以推動我國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為己任的《慈善法》,在制訂過程中傾聽民間聲音、吸納專業建議,在最新的草案裏調整了網際網路公開募捐的有關規定,表達了對各類慈善組織的一視同仁態度。《慈善法》在立法過程中表現出的從善如流,有利於化解爭議,也有利於使其成為一部推動社會自治、構建多元成熟社會的善法。一部爭議最小、共識最大的《慈善法》,無疑將會更好地保障捐贈者和求助者的權益,也將提升人們對於慈善機構乃至慈善事業的信心。

  《慈善法》草案從善如流做出調整,這種態度對我國社會治理可以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其實,《慈善法》立法過程中表現的示範價值,遠不止於此。《慈善法》的出臺,對中國慈善事業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但還是有輿論對該法是否“有資格”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提出了質疑。有人認為,由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往往是具重大意義的基礎性法律,如《立法法》、《物權法》等,相比之下《慈善法》的地位略遜一籌。

  《慈善法》草案之所以獲得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資格,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示範價值。《慈善法》是社會領域的一部重要法律,該法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倡導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慈善法》因社會教化方面的示範作用,而具備了提請人大大會審議的法定資格。

  另外,《慈善法》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還有特殊意義。我國國家立法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共同行使,但現實是,由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比例非常低,往往是幾年才審議通過一部法律。加上去年審議《立法法》,此次人大會議已是連續兩年審議法律,體現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立法權的重視和強調。這種宣示對地方人大無疑會産生良好的示範效應,可以引導其更積極地行使地方立法權,凝聚各界共識,完善社會治理。

  《慈善法》自提出建立至提請審議,已有十年時間。這個磨礪過程,會讓《慈善法》不斷對社會顯示出積極的示範作用,而最終通過的法律文本,也將更好地發揮出“善心不可欺”的社會底線作用。(樊大彧)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