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何不把“數羊遊戲”交給市場去玩

2016年02月24日 13:4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不引入市場機制,腐敗、騙補等問題的發生概率就會很大,或者效率就會極其低下。

  陜西省、市兩級政府對養羊戶都有一定的補貼,但記者調查發現,對外宣稱擁有萬隻的養羊場,卻只有幾百隻羊,畜牧局説:“羊是流動的,誰能數得清。”養殖戶説,每年都有政府補貼,“三年了我一毛沒拿到”,官方解釋是“每年要從不同的羊場中評選”。(《華商報》2月21日)

  陜西的羊場騙補助,是很多政府補助被騙的縮影。無論腐敗是否真的存在,誘發腐敗的隱患是毫無疑問的。比如,在“每年要從不同的羊場中評選”的機制之下,“我們這麼多羊沒拿到錢,田局長家的羊才幾十隻,卻領了十幾萬”,誰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如果政府補貼的機制不改,也註定只是曝出一起查處一起,或者在運動式的整頓中稍有收斂。然後,又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好政策依然被唱歪、用歪。

  “每年要從不同的羊場中評選”的解釋,顯然是站不腳的,因為這樣就是獎勵,而不是補貼。官方的解釋“羊是流動的,誰能數得清”,實際上也很清楚,不是數不清,而是不想數清。如果堅持“水至清則無魚”非要數清,由官方來做,耗費的物力、財力、人力成本以及時間成本,將不可避免使這種補貼政策的初衷大打折扣。也就是説,這項工作是官員不願做、也做不好的工作。實際上,無論是按照轉變政府職能的規劃,還是借鑒成熟國家的經驗,這項工作都可以交給市場去做。

  比如,世界上家庭農場經營制度最為穩定的美國,從1862年開始綿延至今長達150多年,完善的價格補貼體系就是助力之一,具體包括分為貸款差額補貼、直接收入補貼、反週期補貼、資源保育補貼和農産品貿易補貼等,但從一開始就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特別是2014年的新農業法案改革,無論是價格損失保障還是農業風險保障,都是以農作物保險項目的形式來運作,更加突出保險在防範農業生産風險中的作用。政府只是對計算過程作了詳細的規定,具體執行則由保險公司來進行。由於保險公司有自己的利益在裏面,從而就避免了騙補的問題,加之政府的監管,也避免了漏補的問題。

  政府對農牧業的補貼政策理應與時俱進,在提倡和鼓勵規模經營的初期,按照數量補貼是可以的。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若不引入市場機制,腐敗、騙補等問題的發生概率就會很大,或者效率就會極其低下。其實,這種操作完全可以交給市場力量完成。而且,不妨將補貼分為若干類別,如貸款補貼、數量補貼、風險保障、價格補貼等,商業公司參與後,出於利益與風控,至少不會出現幾百隻羊號稱“萬隻羊場”的“數不清”的問題。

  得益於輿論監督,問題已經曝出。針對過去補助的情況進行核查,查處腐敗和騙補的相關人員和官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查處之後,不妨考慮改變制度設計,“做不了、做不好”的事,交給市場就可以,政府專心做好制度設計和監管工作即可。 (郭文婧)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