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需打好法治算盤

時間:2014-10-31 16:15   來源:人民日報

  “適當提高了起步價格,這對中長距離的出行者有利。”“方案二比較適合大眾通勤人群,漲幅額度消費者比較適應。”説這些的,是28日北京公交聽證會的參加者們。北京地鐵漲價這事,硬是掰扯起理來,2元低票價,確實拴住不少公共補貼,難以為繼。但簡單一漲了之,工薪族嘴上不説,心裏也彆扭。一手翻真金白銀的經濟賬,一手翻心情舒暢的民生賬,法治是最平衡的算盤。

  按法定程式,向全社會徵求意見,有話好好説;按法定程式,舉行公開聽證,坐下來有一説一。理由再正當的公共決策,也得先過程式關、法治關。從更大視野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如果不沿著法治軌道走,産權的保障無從談起,契約的自治無從實現,競爭的自由無從呵護。

  經濟學家認為,産權的清晰,交易費用的降低,是資源配置走向“帕累托最優”的雙前提。這兩點,均需法治保駕護航。而護航之後,會贏來守規矩的行商坐賈,更豐沛的經濟收益。正因此,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必須以保護産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

  遺憾的是,一些治理者不願打法治的算盤,也打不好這個算盤。這些年,一紙紅頭文件築起銅墻鐵壁的例子並不少見。華中某地就曾發文,給全市機關下達喝酒任務,要求一年喝掉當地“小糊塗仙”酒200萬元,完成的按10%獎勵,完不成的通報批評。還有的不好意思明目張膽搞人治,絞盡腦汁去找遮羞布。近日,一名基層政府法律顧問請辭,原因是領導遇到法律紅線,從沒向他求教,而是喊他想辦法突破。當三尺之法淪為“治之具”,“糊塗仙”怎能不變身“糊塗官”?

  法治經濟的對立面,必是“人治經濟”;人治經濟長此以往,必然走向“腐敗經濟”。近來熱播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1000噸調配給北平師生的救命糧,居然被“四大家族”盯上,黑市倒賣、牟取暴利,甚至不惜動用空軍、火車,貪贓枉法造成民生凋敝、民怨沸騰,國民黨不戰已敗。歷史的教訓一再警示,沒有法治的有力約束,任憑權力與資本“聯姻”,縱容不法之事橫行,勢必導致亂象叢生。

  “市長經濟近尾聲”——這是上週一家紙媒的標題,談的是加強地方債管理的“43號文”。面對18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務“堰塞湖”,從《預演算法》修訂到地方債新規,給出了法治的“泄洪方案”:存量納入預算管理,債務及時向人大報告,“誰家孩子誰抱”……從“市長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經由法治這條看起來“彎彎繞”多一些的必由之路,為的是經濟列車更通暢、更平穩、更順達。

  建設法治經濟,先得打造法治政府。一年前,上海自貿區試行“負面清單”,堅持依法辦事,依照法定程式,提請全國人大暫時停止實施四部法律有關規定,被學者稱為“史無前例的過渡性安排”。擰著法治亂來,逆著規律折騰,到頭來必受市場的懲罰。相反,築牢法治籬笆、遏制權力越線,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才能為市場守望,源自法授的權力才能為權利撐腰。

  “哪沒有財産權,哪就沒有正義。”公開聽證、公平競爭也好,反腐敗尋租、促政府規範也罷,法治經濟的最終落腳點,還在“産權”二字。這兩個字,莊嚴寫入共和國的憲法,在《決定》中也出現了11次之多。以法護權、以法維權,意重千鈞,更顯擔當,這是治理者們撥動法治算盤的時候,心中最應繃緊的那根弦。(周人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