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假期工維權要多方“補課”

2016年02月16日 14:32: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春節假期剛過,不少地方就出現了學生哥忙碌的身影。家教、賣場促銷、餐廳服務、發放傳單、工廠打工……據媒體報道,目前招工渠道已經全面滲入學生的朋友圈,不少學生在寒假期間勤工儉學,卻遭遇了收費辦證、工資拖欠、超時工作等尷尬。

  説起來,學生版“打工奇遇”已是老生常談。如果有一本專門記載相關問題的新聞史,裏面的報道必定讓人眼花繚亂:遭遇騙局的案例屢見不鮮,“廉價剝削”也時有發生,從黑仲介騙取費用、企業違規收取押金、超時加班、扣減工資,到詐騙財物、騙色害命等等,種種陷阱讓大學生防不勝防。

  按理説,學生假期打工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增加社會閱歷、積攢工作經驗,本該是部勵志劇。但因為部分商家、不良仲介等“從中作梗”,硬是畫風突變,成了不折不扣的苦情戲甚至犯罪大片。從報道來看,涉世未深的學生已經成了很多非法商家眼中好用又可欺的“香餑餑”,甚至因為用工荒而形成了利用學生牟利的産業鏈——學生還沒真正踏入社會,就已經領略了“江湖險惡”,這樣的“學費”真的有點貴。

  何以至此?一言以蔽之,學生“可欺”的根源在於弱勢。一方面,學生本身就“好欺負”——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仍然淡薄,維權意識和能力相對不足。從案例來看,他們一旦遭遇糾紛,或者自認倒楣,權且吃一塹長一智;或者不懂得保留維權證據、不熟悉維權途徑,只好“任人宰割”。另一方面,學校、社會各方對學生的保護也不夠。面對黑仲介暗中潛伏、非法企業巧設圈套,學校、社會包括相關法律法規,都難以為學生群體提供強力的保障。

  因此,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補課”。首先,學生需自覺提高維權意識和技能,而學校也應該通過開辦講座、社團活動等形式,向學生傳授實習經驗、注意事項等,幫助學生做好觀念與技能層面的“武裝”。

  其次,監管部門要更給力。目前,學生維權可找公安機關報案,到工商部門投訴、向法院提起訴訟等,這些途徑為不少學生解決了難題、挽回了損失,但還遠遠不夠。從報道來看,相關部門習慣坐等到府投訴而非主動消除隱患,甚至面對投訴“踢皮球”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這方面,在寒暑假前集中整治各類黑仲介,與學校配合對各種非法招聘小廣告等進行核實、清理等,應該成為常態。

  此外,更為關鍵的還是法律這一重武器。在現行的法律框架中,以學生身份從事有償勞動並不在《勞動法》的管轄範疇。根據規定,在校生利用業餘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不建立勞動關係,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因此也就不受勞動法的保護。

  隨著大學生兼職、打工等日益普遍,出臺有關學生打工者勞動權益保障的相關規定,或對《勞動法》條款進行適度修正,將侵害學生權益的行為及早“關進法律的籠子”,勢在必行,這才是治本之策。而與此同時,學生維權勢單力薄,建立更快速、暢通、低成本的糾紛解決平臺,也必不可少。(夏凡)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