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中國式創新雙輪驅動

2013年09月26日 13:3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日前,美國均富會計師事務所和英國《經濟學家》資訊部聯合公佈的一份全球活力指數排名頗受矚目。在這項囊括22項商業和經濟數據的綜合榜單上,中國位居第三,不僅和眾多發達經濟體比肩,而且遠遠領先於其他“金磚”國家。

  中國經濟的活力從何而來?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會提到“創新”二字,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全球最具魅力和複雜性的經濟體而言,決策層的創新尤為重要。全球媒體和觀察人士已經注意到,面對尋求經濟發展模式深刻轉變的歷史性任務,中國新一屆政府展現的創新理念和舉措令人印象深刻。

  “改革發展與創新緊密相連,需要依靠創新驅動。創新既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理念、制度、機制創新。創新不僅能夠直接轉化為生産力,而且具有乘數作用,可以放大各生産要素的效應,從而提升全區社會綜合競爭力,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促進轉型升級。”

  這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對創新的理解和闡述。在高度聚焦中國經濟的全球環境下,中國領導人的講話已經被國際觀察人士高度概括:中國式創新依靠的是兩個“輪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其目的是實現經濟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全面提升。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中國新政府入職以來的眾多舉措皆用意於此:從《“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到《關於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産業的意見》實施,到《關於促進資訊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再到《“寬頻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等的推出。

  這些政策切中中國經濟的要害。多年高速發展後,過去依賴人力、資源等紅利正在逐步消退,中國未來的增長從何處尋找?中國未來的繁榮需要多大代價?這些問題急需求解,而技術創新成為一把秘鑰。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憑藉能源資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勞動生産率提升應對中國經濟要素投入增長的放緩,可以依靠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應對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技術創新能夠不斷創造出新的消費熱點、投資機會和就業崗位。

  俄羅斯“第一共和”銀行貨幣市場部主任伊戈爾巴西耶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政府把技術創新視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是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轉型的關鍵一步。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風能、醫藥和高速鐵路等方面的産業發展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有些成就令人驚訝。”

  在加強技術創新的基礎上,中國政府還把創新的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制度層面,以尋求“新組合”帶來的“新動力”,為激發整個經濟和社會的活力提供土壤和環境。這一點,在金融領域尤為明顯。

  英國《金融時報》近期刊文評述中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文章提到了中國監管機構考慮將投資者賣空股票的允許範圍進一步擴大。“這是中國政府讓投資者擁有更多對衝選擇這一努力的重要內容,”文章這樣説。

  《金融時報》還提到了中國監管當局有意推動民資進入銀行業,考慮試點全球對衝基金在華籌資等新舉措。“目前中國在金融改革上有更大推動力,我們將在未來幾個月看到更多實際進展,”該報援引瑞銀經濟學家汪濤的觀點這樣報道。

  制度創新的意義在於,通過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和政策安排,活化經濟成分,重啟經濟活力。這雖然不是硬技術的突破,卻是軟實力的再造,同樣能夠開拓出新的發展空間。

  西方經濟學大家熊彼特曾深入研究過創新理論。在他看來,經濟區分為“增長”與“發展”兩種情況。所謂增長,如果是由人口和資本的增長所導致的,並不能稱作發展,因為那更像機械的累加。而發展則被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實現的是質變。這和中國決策層所提出的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理念相契合。

  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正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光明前景。正如俄羅斯“金融管理”公司總裁尼古拉索拉布托對新華社記者所説:“中國政府有能力將創新推動增長的想法付諸實踐,這種新的發展模式對中國來説並不遙遠。”(記者謝鵬 劉春燕 劉怡然)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