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孵化器紛紛倒下 股權眾籌將創造新型孵化業態

2016年08月03日 11:29:51    來源:聚募網    

  楊炳龍在深圳南山精心設計和裝修的“地庫” 倒下了,被譽為“孵化器死亡第一例”,於是哀嘆聲四起:眾創空間倒閉潮要開始了。

  過去的一年,在政策的鼓勵下,全國各地誕生了 4000 多家各種各樣的孵化器、創業咖啡、眾創空間,它們為新生的初創團隊提供辦公場地,同時包攬一些工商服務、創業活動和投融資對接。問題隨之而來,這些孵化器的行業背景與資源參差不齊、運營能力各異。更棘手的在於,倘若沒有了政策紅利,很難保證它們能夠自負盈虧。

  相比國內的困境,國外的孵化器生態則成熟的多。例如以Y Combinator和500Startups為代表的模式,這種綜合性的共用辦公空間,不僅提供辦公空間、導師、投融資對接等,更強調資源整合。他們形成了空間+系統+生態+投資+後臺的創新,其具備了幫助創業者快速成長的能力。

  知名媒體人馬文良寫下《孵化器之死》,網際網路金融校長陳宇也發文《90%的孵化器會死,就在今年!》,大部分傳統孵化器行將消亡已成事實,這時候其他的創業孵化形式又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一、內部孵化的困局

  拋開目前主流的孵化器、創業咖啡、眾創空間的玩法,我們會發現大企業的內部孵化是一個不錯的生態。

  騰訊、微軟等科技科技型企業早已建立的旗下孵化器,一般來説,這些孵化器擁有更雄厚的資金實力和更專業的管理團隊,它們通常能夠為上游産業帶來更多創新技術。

  阿裏的的百川計劃,所有的新項目並不歸入淘寶或天貓,而是把“端”開放給創業者,阿裏百川也就具有了一部分的創業孵化功能。

  360淘金、360“你財富”背後的360金控,更像是一個地道的孵化器,周鴻祎對於360組織架構的放手,必將有利於360新業務板塊的勃發,也將有利於優秀人員的沉澱和吸納。

  但是,正如克萊頓。克裏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裏説的那樣,大公司自身很難進行內部創新,公司體系內部外部的界限會逐漸模糊,原有的業務和項目總會被打敗,唯有通過自己打敗自己,鼓勵創新、允許奇怪的東西長出來才有機會……

  二、眾籌平臺的新型孵化

  投資+孵化的的模式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包括蘇河匯和創新工場在內的很多投資機構都擁有自己的孵化器。

  在這裡面,作為最近幾年互金領域的一大風口——股權眾籌也必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身依託于網際網路技術和大數據等優勢的股權眾籌,完全有能力孵化出一批創業項目,而眾籌投資者也可以通過投資眾籌項目來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

  股權眾籌的優勢一方面可以解決初創項目融資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籌到人——眾多專業領域的投資人,眾籌平臺上“籌”到的股東的多元化屬性,可以給創業團隊帶來更多元的幫助。

  在京東眾籌平臺上,小牛電動車N1成功籌資7200萬元後,牛電科技隨後獲得了3000萬美元的A+輪投資,展現了資本市場對其商業模式的看好。京東眾創生態圈幫助M1系列新品從種子用戶、市場行銷到籌後物流等多個角度完善自身運營,而且眾籌本身變成了檢驗創業創新産品是否受市場歡迎的重要方式,不少投資機構都會觀察創業創新企業在眾籌的表現從而判斷其産品的前景好壞,以此參考是否對其投入資本。

  這種孵化體系本身也是利用股權眾籌的方式搭建起來的,像3W咖啡當年會籍式的眾籌,最火熱的時候,包括沈南鵬、徐小平、曾李青等都參加了投資;像江南憤青的1535茶館,幾乎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相關人物都是眾籌股東;我們會發現,眾籌股東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最核心的就是強調創業與投資的頂級圈子。

  眾籌平臺作為創業創新的新生力量,慢慢擔當了孵化器的作用,但又與傳統的孵化器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都知道,百度91的“內部創意孵化機制”,是百度自己出資去扶持優秀項目。而瀑布科技背後的茶館採用的是眾籌股東的方式。

  “平臺上籌的錢大部分是股東私人的,所以他們更關注項目和團隊的發展,為項目傾注的心血也更多。”眾籌平臺的優勢在於可以幫助産品打造品牌的知名度,可以很好的延續用戶對産品的關注和互動,集籌人脈、籌智慧、籌資源於一體的方式對創業者來説更重要。

  股權眾籌背後的孵化生態把網際網路、金融、傳媒、孵化器四者有機聯合了起來,相信這種新型孵化業態,通過對眾多的科技創新項目的刪選、資金支援、平臺支援,可以更好地推進我國的金融創新、創業孵化進程。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