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大學生的困惑與期待

2016-01-04 10:38:00    來源:全球創業網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知名投資人雷軍用這句話形容網際網路大潮對從業者的推動力量。如今的高校裏,創業無疑是最大的風口。

  據《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5)顯示,2014屆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為2.9%,比2013屆、2012屆分別提高0.6%、0.9%,創業比例呈持續增長態勢。然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團委對今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本校項目的後續跟蹤顯示,多數創業大學生在遭遇挫折後便放棄了創業夢想,只有不到5%的參賽項目半年後還在堅持。兩組數據的反差引人深思。那麼,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風口中的大學生創業者,又有哪些困惑與期待呢?

  “選擇創業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賈澤浩現在是浩恒征途科技有限公司的副總裁。這家研發工業級無人機的創業公司今年五月獲得了創新工場的400萬天使投資。談到創業的初衷,賈澤浩説:“團隊的幾個夥伴家在吉林、內蒙古的農村,當地農民給農田噴藥費力費時還有中毒的危險。當時就想著用自己的知識做一款適用於大田的噴藥無人機,幫助鄉親。”可創業的過程非常艱辛,合夥人曲偉男告訴記者:“別看成本一兩千的消費級無人機飛得也挺好,但軸距一米多、載重幾十斤的工業級無人機比消費級無人機研發難度高出一大截。2012年開始做,早先的工作常態是‘996’,早九點上班,晚九點下班,一週幹六天,現在都是朝九晚十二,一週要幹七天。”

  勤奮只是第一步,對多數初創團隊來説,更大的挑戰是資金。賈澤浩曾做過大學生旅遊和高中大學銜接培訓班兩個創業項目,為了研發無人機,他將前兩個項目所積攢的“第一桶金”全部拿出,再加上家長們的贊助,前期投入了幾十萬。“今年四月,創新工場的天使投資談到第七輪,工程樣機快出了,但資金快沒了,當時最焦慮,因為許多創業都是在快出成果時資金鏈斷掉失敗的。所幸創新工場看好北航學生做無人機的技術優勢,這個項目沒有黃掉。”那些艱難時刻,賈澤浩記憶猶新。

  賈澤浩説:“創業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選擇創業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就是覺得應該創造價值幫到更多的人,這比單純賺錢要有意義得多。”

  社會氛圍好了,但不乏渾水摸魚的人

  北航的研一學生潘琛從大一就開啟了創業之路,她感到針對創業的社會氛圍轉變很大。“剛開始註冊一個公司,三個月都沒註冊下來,因為小微公司的賬戶根本沒有銀行願意接受,至少等半年。而在學校的孵化器裏幾天就能完成。”但她同時發現,火熱的創業潮流下,並非每個人都是踏踏實實做創業。“各種創業大賽非常多,但許多學生都是衝著獎金去的,靠想、靠忽悠出來的項目,得了獎就沒下文了。”

  北京科技大學大二學生楊國慶開了一家名為“孟子居”的零食公司。來自孟子故里的他告訴記者:“創業大賽獲獎就能評優加分,很多同學衝著加分參與到團隊中。”令他苦惱的是,比賽一結束,團隊人員就得大換血。“我是真想做這件事的,但大家的想法並不一致。”

  專利保護,“多挖兩道護城河”

  潘琛的創業項目是研發用於鞋樣定制的腳型測量器,她用了三年時間拉起一支15人的團隊,研發出了腳型測量手機App和一套硬體機,可將同類産品的價格從20萬元降低到2萬元。但一次談判經歷令她對産品創新前途産生了迷惘。

  “對方是一家很大的跨國公司,價錢沒有談攏。臨走時,對方撂下一句話:‘我們拿你一台樣機送到深圳,一個月倣出來,價錢比你便宜一半。’”潘琛無奈地説,“一直更新換代很累,我們打算等二代機出來就把硬體打包賣掉。”

  賈澤浩對創新之難也深有感觸。他説:“現在靠創新去獲得成功的確太難。一個小公司靠一個創新點去和大公司競爭基本不可能,你研發半年,有了一個亮點,人家一個星期就給你破解了。我們都有被人倣冒的經歷。”

  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汪英暉在做車位閒時租賃的項目。面對抄襲和模倣,他的辦法是“多挖兩道護城河”。“一開始我們只線上上App做資訊共用,後來我們跑了北京900多個小區,根據實地情況做了車位鎖、充電樁等智慧硬體,雖然比較苦,但是線上線下兩道護城河,就有一定的壁壘了。”

  大連理工大學創業學院院長馮林介紹,國外大學生創業成功的範例大多依靠獨有的核心技術,他認為:“基於創新的創業才是未來大學生創業的發展方向。”由此看來,專利保護的工作還是任重而道遠。採訪中,賈澤浩分享了自己保護專利的心得,“我們團隊的專利比較多,有十幾項專利,可以形成一定的技術壁壘,另外就是要與智慧財産權局合作,充分利用孵化器和風投的法務幫助。”

  給一把梯子,還要一本通訊錄

  據有關調查,全國有超過82%的高校已經開設了創業課程,但“創業能不能教、怎麼教”仍然爭論不休。一位北京高校的輔導員告訴記者,自己所在校的創業課是選修的,幾個輔導員每人上兩周,大家都挺累,但講臺下的學生卻越來越少。

  北京科技大學團委學生創業中心主任張劍介紹,校方偏重於實際創業者的經驗傳授,常常邀請創業五至七年的企業家來校講課,“我們認為這個時期能夠立足的創業者,他的經驗對學生創業的幫助是最大的,站在學生的角度也最切實際。”

  潘琛認為,“創業教育就是給學生一把梯子,告訴學生創業需要注意些什麼,有心人自然會沿著梯子找到路。”同時,她感到學校提供的通訊錄很有幫助,“以前自己去敲門、跑展銷會走了不少彎路,現在通過學校對接企業會更靠譜一些。”

  “目前社會上的科技園區、産業園區側重於創業企業的效益和成長性,對大學生創業企業興趣不大、支援力度不強。”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局創業部部長陳森指出。他建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還需建立更有效的社會各方聯動機制,集合政策、場地、資金和項目資源,鼓勵科技園區優先扶持大學生創業。“創造好的條件,但對大學生創業的成敗不能太功利,失敗也應當得到寬容。”陳森説。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