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療網際網路化 風口來了

2016年08月02日 11:00:24    來源:品途網    

  過去,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影響都是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電商改變了我們的購物習慣,O2O改變了我們的線下消費習慣,網際網路金融則改變了我們的刷卡和理財習慣……

  網際網路醫療還有哪些機會

  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正在全面邁向産業網際網路時代,開始改變企業的一切生産方式。對於所有的行業來説,意味著新的變革和機會,醫療行業也同樣如此。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整個醫療行業也迎來了遍地的風口,劉曠個人認為以下十大細分領域將會迎來新的市場機會。

  一、精準醫療

  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是近幾年興起的疾病治療方案,它強調在治療時考慮個人的基因變化,環境影響,生活方式等。從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後,一時間“精準醫療”成為覆蓋全球的熱門話題。而中國政府也提出了自己的精準醫療計劃,要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到精準醫療領域。

  目前,精準醫療在中國的發展才剛剛起步,整體市場機會較大,而且從事這一領域的創業項目並不多,整個行業的競爭壓力也較小,但是未來它的運用卻非常廣泛。

  對於精準醫療,除了基因監測之外,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大數據分析。一方面需要積累足夠的患者數據;另一方面需要基於大量的數據基礎進行精準的分析,大數據在醫療當中的運用還會越來越廣泛。

  二、智慧醫療

  與大數據相伴的那就是人工智慧技術了,他們二者息息相關,人工智慧同樣也是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之上。目前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都把目光瞄向了智慧醫療,小米投資2500萬美元給了九安醫療(002432,股吧)旗下的iHealth,百度與北京市政府合作推出“北京健康雲”,阿裏健康在智慧醫療的佈局也有條不紊。

  對於傳統醫院、醫療機構們來説,他們在實現産業鏈的網際網路化過程中,還需要提升和改進他們目前的醫療設備。過去,由於國內在醫療器械方面的技術落後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智慧醫療的興起則給整個國內的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了新的機會,傳統的醫療器械設備未來將會全部被智慧醫療設備所取代,這個領域留給創業者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

  三、醫療金融

  支付寶未來醫院從2014年5月啟動以來,目前與其達成合作簽約的醫院已經有200多家,儘管這個數字還不到全國三甲醫院總數的1/10,更談不上在全國2.6萬個醫院中的佔比了。但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趨勢,移動支付和金融正在不斷向傳統醫院、醫療機構滲透。與此同時,一些P2P平臺也開始向醫院、醫療機構發起了進攻,有的平臺甚至還和醫院達成戰略合作,推出了看病分期付款等。平安銀行(000001,股吧)就曾與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好醫生達成戰略合作,平安銀行將協助平安好醫生打通支付環節,探索以家庭為單位醫療授信以及個人健康險商保賬戶的資金增值。此外,平安銀行將還為平安好醫生提供包括電子賬戶、現金管理、個人理財、投融資方案等在內的所有綜合金融服務。

  醫療金融在傳統醫院、醫療機構向産業網際網路進軍的路上,還將會有更多的市場機會,它也將會成為未來網際網路消費金融一個重要分支,未來商業醫保的規模還將會不斷擴大。

深度 | 傳統醫療網際網路化,風口來了!

  四、醫藥電商

  提到醫藥電商,其實目前國內向這個領域發起進攻的創業項目已經非常多,但是仍然還是不溫不火。由於藥品的特殊性、醫保問題、政策監管等多方面原因,醫藥電商這把火始終沒有燒旺起來。但是從長遠來看,醫藥電商仍然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尤其是線上線下結合的O2O模式,解決了醫藥電商配送無法及時的問題,其中很多線下藥品連鎖店也已經能夠實現用醫保結算。也正是因為醫藥電商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即便京東、天貓等電商巨頭在該領域也絲毫不佔優勢,這個領域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和機會。

  五、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包括慢病管理、術後管理乃至所有用戶的健康管理,中國的將康管理市場潛在規模大概在600億元,但是現階段僅僅只實現了30億左右。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來説,它已成為中國人的頭號健康威脅,僅僅是全國心腦血管病患者就達到了2.3億,對於慢病的健康管理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産業網際網路化的過程中,一些醫院或者醫療機構通過借助智慧醫療設備傳輸用戶的身體健康數據,正在逐步實現對用戶的健康管理,從而實現疾病預測,防止突發性病症發生。美國的健康管理經驗證明,通過有效的主動預防與干預,健康管理服務的參加者按照醫囑定期服藥的幾率提高了50%,其醫生能開出更為有效的藥物與治療方法的幾率提高了60%,從而使健康管理服務的參加者的綜合風險降低了50%。

  健康管理一方面能夠長期跟蹤用戶的健康,最大限度減少重大疾病的發生;另一方面,能夠了解用戶的身體健康狀況,然後給醫生判斷患者提供充分的參考,而從幫助用戶制定更健康的生活計劃。此外,健康管理提升了治療效率,及時發現病情並治療,也降低了個人醫療花費。目前在國內的健康管理市場,女性類的健康管理APP最為常見,諸如大姨媽、美柚等。

  六、掛號預約

  在國內看病,很多大型醫院的掛號可真是難,千金易得、一號難求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號沒挂著、患者病情反而加重的現象也比比皆是。對於傳統大型醫院來説,他們在産業鏈網際網路化的過程中,如何解決掛號難這個痛點,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

  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已經有很多網際網路平臺推出掛號預約服務,一些大型醫院也在自己的官網推出了掛號預約。不過這個領域的競爭也頗為激烈,目前騰訊、阿裏、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都在投資佈局掛號預約,但是還沒有哪家掛號預約平臺能夠一統天下。由於競爭激烈、巨頭介入,這個領域留給創業者的機會並不多,這個領域也是網際網路醫療創業項目死亡最多的領域。

  七、線上問診

  相比掛號預約、健康管理,在國內的網際網路醫療創業項目當中,線上問診也是較為常見的創業項目,在國內諸如好大夫線上、丁香園、春雨醫生、尋醫問藥等紛紛推出線上的輕問診模式。不過今天的輕問診模式卻不被很多人看好,有些人甚至還因此看衰整個網際網路醫療。

  一些醫生認為,沒有病例、數據,僅通過線上簡單的諮詢或檢查資料上傳就開始給患者診斷甚至開藥並不靠譜。最為重要的是,線上問診沒有被大多數人當成醫療服務,收費成為了一個極大的難題。但是劉曠個人仍然認為,未來線上問診依然是一個較大的市場機會。

  一方面,隨著分答、直呼類知識分享平臺的流行,用戶的知識付費習慣正在逐漸形成,線上問診付費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接受;另一方面,隨著直播變得越來越流行,視頻技術也在不斷成熟,未來醫生與患者之間通過直播、視頻的面對面溝通方式,同時借助健康管理工具的數據,也更能準確地判斷用戶病情。

深度 | 傳統醫療網際網路化,風口來了!

  八、醫生到府

  目前在國內城市的醫療服務市場,醫生到府可能並不是一種常見的方式。事實上,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很多村大夫提供的都是到府看病服務。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醫生到府也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看病方式。

  今天的中國,老齡化已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很多老人本來出行就不是非常方便,有個頭痛感冒的還動不動就要去醫院排隊看病,反而只會讓老人勞心費神,加重病情。但是如果能夠通過線上預約平臺,直接預約醫生到府看病,這就能夠解決這一巨大的老年人看病痛苦問題。

  面對越來越多的養老院,孤獨老人的生病問題如何解決?對於一些小病小痛,到府看病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方式。此外,不僅僅只是老人,對於兒童來説,感冒發燒都很常見,到府看病也更適合這類患者。

  九、醫患社區

  在美國市場,醫生社區、患者社區類平臺倒是非常受歡迎。不過目前在國內的社交市場,有關醫患之間的社交還存在相當的市場空白。在國內很多醫藥論壇網站中,醫生似乎永遠都只會回答患者的病情問題,而患者也只會向醫生詢問一些病情方面的事情,醫生與患者之間似乎就難以成為朋友。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産階級人群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未來私人醫生將會成為一種流行趨勢。打造一個能夠讓醫生與用戶成為朋友的社區,具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在中國,一直流行這麼一句話:“交朋友,律師、警察、醫生這三類朋友你必須要交,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用的上。”這也從側面折射了眾多的醫生患者社交實際上是一個潛在的巨大社交市場。

  十、醫療服務比價

  相信看病貴的問題已經成為中國老百姓(603883,股吧)心中的另一個痛點,但是網際網路這種透明化、跨空間等特性卻能夠幫助老百姓解決這一痛點。只可惜,目前國內的網際網路醫療項目似乎並不太重視看病貴的問題,難道老百姓就必須要花高價錢看病?當然不是。

  儘管大型三甲醫院在重大疾病方面的優勢仍然不會動搖,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醫療服務機構、民營醫院誕生,很多患者對於一些小痛小病更願意選擇這類中小型的診所、民營醫院。但是問題來了,整個醫療服務行業的收費缺乏統一標準,亂收費的現象也比比皆是。這個時候如果有醫療服務比價平臺讓自己比價(類似餐飲點評),相信更多人會願意選擇那些服務好、醫療水準高、價格相對也合理的醫療機構。

  醫療服務比價在美國已經比較流行,在國內也許也有創業者在做,但是目前還沒有看到哪家平臺在這方面做得較為出色,這同樣是一個空白的垂直細分市場機會。

  傳統醫療向産業網際網路進軍依然充滿坎坷

  對於每一個醫療機構或者企業而言,要全面擁抱産業網際網路,他們所有的産業鏈就必須要實現網際網路化,但是如何向産業網際網路轉型升級,卻成為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其一,醫療不同於其他行業,醫療包括非常多的方面,比如治療、診斷、預防等,又比如藥學、生物學、物理治療等學科,整個醫療體系都非常複雜。要實現産業網際網路化,第一個需要突破的難題就是如何將醫療的每一個産業鏈標準化?每一個患者的病情會不一樣,要實現標準化運作確實有非常大的難度。

  其二,儘管很多醫療機構都在説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但是如何才能借助大數據、人工智慧提升醫療水準,這個是目前很多醫療機構都難以做到的,甚至有相當一部分的醫療機構在這些新技術上還遠遠不夠成熟。

  其三,在制度層面也會面臨一定的難題。就拿最簡單的醫療支付來説,如果用戶是通過自費還好,但是如果是醫保繳費,通過移動支付,如何解決?要將醫保制度全面對網際網路開放,這必然將會觸及到一定的利益。又比如醫療病例分析,完全可以實現”病例記錄-傳輸-加工-整合-管理-共用-提取-分析-使用“的網際網路化操作,但受某些利益和某些制度抵制,卻不能向網際網路技術開放。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